四足机器人的商业化困局还要多久

智能机器人 2025-01-22 14:17www.robotxin.com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作为拥有百万粉丝的YouTube博主,波士顿动力每次发布新的机器人视频都能引起轰动,获得无数点击和广泛传播。特别是在2019年,他们宣布将四足机器人Spot商业化,并计划在次年出货一千台。

实际上,在宣布的当年,已有一些企业开始接收Spot并进行应用测试。这些机器人在人类的操控下,完成了建筑工地的巡检、工程进度的巡航等任务。甚至,在同年11月,德国的公司HoloBuilder成为了Spot的第一个商业买家。HoloBuilder结合360度全景图像、计算机视觉识别和人工智能,为建筑师和工程师创建沉浸式的施工现场进度显示捕捉解决方案。他们的合作旨在推动建筑行业的数字化和自动化,将现实捕捉的工作大量转移到机器人平台上。

尽管Spot已经迎来了商业化的曙光,但目前其主要还是以出租为主,租金每月数千美元,并未正式开售。由于硬件、软件及其他研发费用的高昂,以及市场上对四足机器人的刚性需求尚不明朗,其商业化进程仍面临挑战。

机器人硬件技术的瓶颈限制了量产步伐

在所有波士顿动力的机器人中,Atlas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一个。从2017年的踏雪行走,到2019年的“体操运动员”,Atlas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要将机器人像人类一样行走、攀爬、抓握等行动自如,仍需要长时间的研发与打磨。这涉及到视觉交互、语音交互、运动控制等多方面的技术集合,以及硬件模块的虚拟化。这也是波士顿动力所追求的“机器人中的安卓”。

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视觉、语音等交互能力已经相对成熟,但复杂的行动能力仍然是个难题。消费者对机器人的需求更多体现在行动能力上,而非对话和陪伴。纵观机器人的发展历程,从本田ASIMO的双足行走机器人,到波士顿动力的四足机器人Spot,再到软银的情感机器人Pepper,硬件技术一直是全球性的难题。无论是减速器、伺服系统还是控制器,都需要实现高精度、高性能、高集成化的目标。目前只有NASA、波士顿动力等国际公司拥有这样的技术,科创企业需要不断突破技术难关,才能逐渐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

硬件成本高昂,短期内无法降低成本

机器人硬件的投入成本高、回报周期长、起步难,但市场空间广阔。由于高昂的成本,机器人不仅难以进入消费级市场,甚至阻碍了其进入工业市场。尽管中国已成为工业机器人消费大国,但在核心部组件方面与国际巨头仍存在差距。核心零部件如减速器、伺服系统和控制器占机器人总成本的70%左右,其中减速器的成本和技术难度最高。目前,一些国内企业已经开始进行核心部组件的研发并实现商用,但替代国际巨头的产品仍面临挑战。例如,哈默纳科合博纳两家日企在高端减速器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对中国企业存在价格歧视。一些国内企业如南通振康等已逐渐实现万台级订单,并获得了企业的信任,预示着未来有可能实现替代。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需求增长,机器人产业的核心零部件研发变得至关重要。一些国内企业已经开始了相关的研发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未来,随着国内企业的技术突破和政策支持,机器人上游硬件产业的发展前景将更为广阔。机器人面临公众考验,未来之路充满挑战

在机器人技术的探索道路上,Holobuilder率先跨出了一大步。在此之前,美国马萨诸塞州警察局已经走在了科技前沿,率先成为了第一个使用波士顿动力公司的Spot四足机器人的执法机构。在这之前,长时间的测试工作早已展开。在为期三个月的租借期间,Spot机器人被用于在危险环境下进行遥控巡查,如犯罪嫌疑人和等场景。尽管测试结果顺利,没有出现任何问题,但马萨诸塞州警察局并未与波士顿动力公司签订购买合同或其他任何形式的合作意向书。

尽管Spot机器人并非设计用于攻击或杀伤性武器,但在现实环境下,特别是在美国大规模枪击案频发的背景下,人们对于机器人技术的滥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后果深感担忧。即使在美国,人脸识别技术因担忧滥用而遭到限制的情况下,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波士顿动力的创始人兼CEO雷博特曾大胆预测:机器人技术将超越互联网的影响力。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知识的管道,但并没有让我们真实接触世界的机会。当机器人与互联网结合时,人类将能够操控并直接接触实体物件,从而增加一个认识世界的维度。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成本的持续下降,机器人越来越多地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场景。要想让机器人公司如波士顿动力等进一步走向公众视野并普及应用,就必须正视并解决层面的挑战。这是一个漫长而充满考验的过程,需要我们共同面对和解决机器人技术发展中的问题,才能让这一科技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