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于反恐战争中的美军机器人22
数字化时代,美国大兵装备升级,头戴红外夜视仪头盔,配备电子通信显示终端,但总重量逼近人类负荷极限。这样的装备,在战斗打响之前,已让士兵疲惫不堪,严重影响了战斗力。而在战斗中,携带的弹药和补给品很快告急,长时间的交战更让补给问题雪上加霜。为解决这个问题,美国陆军开始了一项大胆的计划——“分队多用途装备运输车计划”,简称SMET。通俗地说,这就是班用多用途机器人。
SMET的核心目标是开发出能在战斗条件下为步兵分队执行支援补给任务的机器人。这些机器人能伴随步兵班前进,运输士兵们所需的弹药、粮食和水等补给品,支持他们连续作战72小时。为了满足快速部署的需求,SMET的车体设计轻巧,甚至可以使用UH-60通用直升机进行吊装空运。
这些多用途机器人的控制方式非常先进,包括无线电遥控、GPS路径导航和半自主行驶。其中,“半自主行驶”模式特别引人注目。只需利用具有导航装置的密码箱和操纵装置发出指令,机器人就能自动跟踪指令行驶。更令人惊喜的是,SMET还配备了人工智能系统和蓄电池,为未来的战场应用提供了无限可能。
美国陆军对SMET计划寄予厚望,计划到2022年装备部队。目前,该计划还在研发阶段,车体的尺寸和性能指标尚未确定。预计会有大、中、小三个系列的机器人供选择。其中,大型机器人搭载重量可达454千克,最大行程250千米;中型机器人搭载重量为600磅;小型机器人虽然价格便宜,但随行能力稍显不足。目前,有多家公司正在研发试验样车,竞争十分激烈。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SMSS和HDT古洛巴尔公司的“防护者”陆上机器人是中型和大型机器人的代表。SMSS的全称是“分队任务支援系统”,通俗地说就是“班用任务保障系统”。这是一款多任务、半自主式陆地无人车,可以说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在研发MULE多功能机器人之后的又一杰作。它的最大特点是在复杂环境下提供强大的支援能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这些先进的机器人将在未来的战场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士兵们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在先进的科技引领下,SMSS展现出了卓越的性能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其控制方式多样化且高度智能,具备六种不同的操控方式,满足各种复杂环境下的需求。
首先是半自主行驶方式的跟进型,SMSS可以紧紧跟随步兵前进,也可自主到达指定地点,甚至按原路返回,大大提升了作战效率和安全性。除此之外,声控机器人、有线或无线遥控、视界外的无线遥控以及有监督的自主行驶方式等五种控制方式,使得SMSS的操控更加灵活多变。尤其是在第四和第五种控制方式下,借助通信卫星的数据链,操纵者可以在远离战场的地方对SMSS进行精准控制。在野外测试中,操纵者已成功实现在322千米外的操纵,展现了SMSS的高超技术实力。
SMSS的第二个显著特点是其巨大的搭载量。采用6×6越野车体底盘的SMSS,尺寸比家用轿车还要大,搭载能力十分可观。其最大搭载量超过907千克,足以装载一个步兵分队的全部装备,包括行军背囊、机件背包、弹药箱、饮用水容器、野战食品箱以及反坦克导弹等。在野外试验中,SMSS成功装载了这些物品后仍有剩余空间,足以应对各种复杂任务需求。
除此之外,SMSS的变型能力也相当强。从输送车型到无人侦察车、武装陆地机器人、自主型扫雷机器人等,SMSS可以轻松进行改装,以适应不同战场环境的需求。这种多功能性使得SMSS在战场上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早在2012年,SMSS班用任务保障系统便制成了四台样车,并在阿富汗战场上接受了实战考验。在崎岖的山路上行驶了2千米后,SMSS表现出了出色的性能,验证了其强大的实战能力。无疑,SMSS的出现为现代战场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多样化的功能使其成为未来战争中的得力助手。在2014年8月,美国陆军的一场前所未有的试验中,无人系统的联合演练成为了焦点。这次试验设想了一个场景:无人机与无人车的组合,深入敌占区150千米为友军紧急运送补给品。如果依赖传统的有人飞机和有人车辆来完成这项任务,将面临极高的危险。参加试验的设备是K-MAX无人直升机与SMSS无人车的组合,形成了独特的空降机器人组。
这一创新的试验通过通信卫星进行遥控操纵。SMSS无人车伸展出的高桅杆使其可以从高处监视敌方的战场态势。这种新型运用方式虽然开拓了空陆机器人联合运用的新天地,但关于SMSS的某些细节仍不完全明朗。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采购价格问题。
如果SMSS采用涡轮增压柴油机作为动力装置,虽然可以在最大功率和续航能力上满足要求,但柴油机的噪音却可能对作战的隐蔽性和前线步兵的行动造成影响。如果选择混合电传动装置或蓄电池供电,虽然可以实现“安静行驶”,但这一选择将导致采购价格大幅上升。
这一试验不仅展示了美国陆军在无人系统技术方面的进步,也揭示了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权衡的诸多因素,包括性能、价格以及对作战效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