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机器人产业格局:日本暂时领先中美
上周,台湾鸿海集团携手日本软银以及大陆的阿里巴巴,共同推出了一款人形机器人Pepper。这款人形机器人定价约人民币一万元,首批产品在推出仅一分钟内便被抢购一空。Pepper不仅拥有表情识别和对话能力,更能在导购和照顾老人及病患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款机器人是电子产业巨头和知名互联网公司合作研发的结晶,展示了机器人已从科幻梦想成为现实的趋势,正逐步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人形机器人的概念源自近百年前捷克科幻小说家的构想。经过人类近几十年的科技发展,人形机器人已成为下一个技术革新的焦点,正如其他电子设备一样,正在全方位融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日本暂时领先
仿生机器人,尤其是人形机器人,在日本得到了近乎狂热的追捧。全球有四成机器人在日本投入使用,使得日本成为拥有机器人数量最多的国家。
日本的工业基础为其在机器人领域的优势提供了支撑。控制机器人精密动作的伺服电机主要由日本、德国和美国的企业所垄断,其中不乏松下、三菱等知名公司。在日本,众多企业已经推出了面向企业和公众的人形机器人产品。这些机器人价格不菲,从几万美元到几百万美元不等。日本本田公司的ASIMO机器人是最著名的产品之一。ASIMO外形酷似宇航员,具备听觉和视觉功能,能够识别人类的面部表情并理解人类语言。其手和脚都能完成复杂的动作,包括拧开杯盖、打手语等。
今年的CES展上,东芝公司推出了一款名为“美女”的机器人,能够实现手语交流并拥有高度逼真的面部表达能力。该机器人通过43个气压传动装置实现安静、迅速、流畅的肢体运动,主要用途是为老人和病患提供帮助。
除了日本企业,美国也有公司在研发类似产品。波士顿动力是一家成立于1992年的公司,前几年被谷歌收购。该公司与美国军方有合作,最著名的产品包括BigDog机器狗和Atlas双足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在复杂地形上行走自如,甚至能在光滑冰面上行走。美国企业在人形机器人的研发上注重机械方面的技术积累,同时也在人工智能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人形机器人在机械方面仍存在挑战,特别是在四肢的设计和直立行走能力方面。日本企业在硬件技术上的积累使其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取得显著成就。这也引发了关于是否过于注重外观而忽视内在技术的质疑。
美国注重内在技术
相较于日本对仿生机器人的强烈热情,美国企业在这一领域的关注程度稍逊。但除了机械方面,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却走得更远。早在上世纪90年代,IBM就开始研发深蓝国际象棋超级电脑。这台电脑在经历首次挑战失败后,于1997年击败了当时的国际象棋冠军,引发了人们对未来人工智能技术的担忧和关注。IBM随后开发了人工智能计算机系统“沃森”(Watson),它在智力竞赛中展现了强大的知识储备和处理能力。最近,“沃森”还完成了对大量TED公开课的学习。与此美国软件公司Wolfram于2009年推出的问答搜索引擎Wolfram Alpha展示了强大的问答能力,已被Siri语音助手采用。美国在语音识别技术方面也有众多布局,Siri、Google Now、Cortana等智能语音助手已经成为各操作系统的重要特色。随着这些技术的发展,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也将不断提升。在科技浪潮中,苹果Siri凭借早期的布局以及iOS设备的普及优势,Google Now利用谷歌在搜索引擎上的深厚积累,微软的Cortana则在PC操作系统上占得先机。三者各有特色,并将在智能领域持续竞争。
与此谷歌、微软等大型科技公司在图像识别领域大放异彩。谷歌推出的Photos应用将图像识别技术带入实用阶段,智能整理照片的功能预示其未来发展方向——即代替人工完成复杂的整理审查工作。智能识别技术还包括以图搜图、图像内物品识别以及人像识别等应用场景。
不同于日本的技术路径,美国在计算机革命以来一直在软件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即便在家用机器人硬件尚未普及的情况下,美国企业依然通过软件创新,借助云计算技术和移动设备,成功将“智能化”融入日常生活。这种策略显然比日本的路径更容易实现。
相比之下,中国的技术发展势头虽然强劲,但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仍然主要处于高校研究阶段,知名高校如哈工大、清华、上海交大等都在积极开展相关研究。企业方面,新松等知名机器人公司更多提供工业生产解决方案,尚未推出人形民用产品。但在软件领域,中国的科技企业已经推出许多实用的人工智能产品,例如百度的图像识别和科大讯飞的中文语音识别技术。然而近期百度在ImageNet上爆出作弊丑闻,对其人工智能研究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尽管如此,中国的科技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已经展现出令人瞩目的实力。科大讯飞在中文语音识别领域的领先地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公司推出的手机语音输入法和语音助手,以及之前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投入使用的文字转语音技术都获得了广泛好评。相较于美国企业,本土企业在中文语音技术上拥有民族情感和政策扶持的优势。在智能机器人的研发上,中国企业的起步虽晚,但与日本的合作展示了一种更重视情感角色而非简单工具的角色定位。例如鸿海集团与软银和阿里巴巴合作的机器人Pepper体现了这种设计理念。尽管第一代产品定价相对较高且技术支持仍有待观察,但它的推出无疑是亚洲地区企业在机器人领域的一次重要尝试。未来要在智能领域取得更大突破,日本和中国企业仍需要在软件研发上加大投入和追赶创新步伐,避免机器人成为徒有其表的玩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智能机器人的潜力与普及价值。
工业机器人
- 全球机器人产业格局:日本暂时领先中美
- 人工智能的误区:人工智能是万能的 将取代并消
- 杨元庆夜游黄浦江:除了人工智能,他还谈到了
- Optiver使用AMD企业级产品组合赋能数据中心现代化
- 软体机器人拥有液体“肌肉”后,说不定可以和
- 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关于促进产业投资若干
- 聚焦奋进年 走访促发展——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
- 佛山制造业转型趋势及未来发展战略概览2025
- 康斯特产品用于机器人产业?
- 佛山首家机器人公司的死与生
- 机器人成为新市民:从幻想到现实的机器人友好
- 圆桌会议聚焦未来机器人对各行各业的深度影响
- 定制甦SU年,2023广州定制家居展开幕
- 男孩学机器人编程有没有用 男孩子学机器人编程
- 阿里达摩院发布2023十大科技趋势:生成式AI将进
- 海空猎鲨:反潜无人机将成未来航空反潜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