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宠儿,卷入人形机器人2.0

行业资讯 2024-12-21 12:15www.robotxin.com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人形机器人的时代再次来临,掀起新一轮科技热潮。在WAIC 2023的舞台上,尽管马斯克并未亲临现场,但他派出的“擎天柱”已然成为焦点,吸引了无数目光。与此国内的人形机器人研发者们也在积极展示他们的成果,傅利叶智能首发的GR-1人形机器人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展现了中国自主研发的可商业化落地的人形机器人的实力。

这场科技狂欢背后,是各路玩家在万亿级通用机器人赛道的激烈竞争。人形机器人领域在一级市场也备受关注,投资者们纷纷加速入场,争夺优质项目。有投资人坦言,现在是个好时机,虽然估值高涨,但市场前景广阔,如果能跑出一家领先企业,那将是非常出色的投资。

也有投资人提醒,这场狂欢虽至夜未央,但距离行业见到曙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人形机器人领域鱼龙混杂,需要投资者以冷静的头脑,去探寻那些具有高增长潜力的市场。那么,是什么推动了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国内创投狂潮呢?

这不得不从一笔8.2亿美元的融资说起。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包括上游的核心硬件与软件、中游的本体制造以及下游的应用。随着机器人核心器件的性能不断提升和系统能力的逐步完善,国内掀起了第一波人形机器人的愿景热潮。优必选通过开发第一代Walker机器人,实现了中国双足机器人行走能力的突破,并在腾讯的背书下打开了人形机器人的想象空间。

第一波投资热度下的人形机器人发展并不顺利。波士顿动力被现代收购后,其机器人主要进入了工厂而非家庭。小米和特斯拉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也遭遇了一些困境。尽管如此,人形机器人在营销上仍然被各大科技企业视为博眼球的噱头。

如今,行至2023年,人形机器人的关注度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需求不断增长,人形机器人从愿景走向了现实。有钱有研的企业都开始涉足人形机器人领域,试图破解这一难题。未来,人形机器人将成为科技领域的一大热点,引领新一轮的技术革命。英伟达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提出的“AI下一个浪潮将是具身智能”的观点,与马斯克关于通用型AI算法支持的机器人对未来价值的看法,引发了创投圈关于人形机器人究竟“躯壳重要还是灵魂重要”的热烈讨论。这一问题在ChatGPT的火爆之下得到了新的解读。

华山资本合伙人刘明豫认为,有了智能化的“灵魂”,人形机器人的实际应用才有了希望。他强调,无论是轮式机器人还是四足机器人,只要拥有智力,都可以实现“具身智能”。当前市场上的服务机器人在“智能”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大多数机器人只能完成特定任务。

元璟资本投资副总裁张世璞则观察到,“具身智能”的概念在近半年在语言图像等模态上对大众进行了普及教育。虽然科研界和产业界对于人形机器人的具身智能如何实现还未达成完全共识,但谷歌和斯坦福等团队已经展示了一些振奋人心的成果。张世璞相信,不久后,一个更为通用且泛化能力强的技术将会出现。

与之前的2018年相比,如今的赛道更为热闹。特斯拉、本田、丰田等汽车行业巨头以及小米、谷歌、亚马逊等科技企业的纷纷入局,使得人形机器人领域吸引了众多资本关注。例如傅利叶智能的创始人顾捷透露,他们从一开始的外骨骼机器人研发与商业化落地,逐渐突破传感器、模块化关节等底层技术难关,最终实现了人形机器人的研发与商业化。如今,傅利叶智能的人形机器人GR-1已经历四年的研发,稳定性和力量都得到了显著提升。追觅科技作为智能清洁领域的领导品牌,也在原有的家庭场景下涉足衍生业务,进入了智能机器人领域,并推出了通用人形机器人和仿生四足机器狗等产品。这些企业的成功经验表明,突破核心零部件的技术问题是实现人形机器人的关键。

随着越来越多企业的加入,人形机器人的技术门槛正在逐步降低。刘明豫表示,核心零部件已经不再是国内玩家进入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障碍,早年难以解决的双足运动控制等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尽管硬件技术取得了进展,但人形机器人的“眼睛”和“大脑”——视觉与AI算法仍是当前的重要挑战。尽管如此,中国的科研水平提升迅速,国内较好的产业基础和应用环境、丰富的工程师资源以及完整的制造产业链体系为国内企业提供了抓住人形机器人发展的利好机会。在人形机器人这一前沿领域,众多企业正竞相迭代和创新,努力攻克技术高地。顾捷指出,当前人形机器人仍处于商业化前期,各家企业在落地前不断进行迭代和调试,其中产品力至关重要。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的载体,被视为通用人工智能的最后一公里。

在走向具身智能的征途中,企业更侧重于机器人的身体打造,而大脑部分则依赖大模型的进步。对此,刘明豫进一步阐释了大模型与人形机器人的结合才是具身智能的真正体现,特定场景下的垂直大模型搭建及数据收集尤为关键。视觉技术作为“眼睛”的角色不容忽视,特别是在三维世界信息的理解上,需要视觉技术从2D向3D的进化。肇观电子这样的掌握智能3D视觉技术的公司在此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并不仅仅依赖于集成商。例如,追觅专注于机器人本体的研发,攻克技术难题并探索机器人技术产业化的可能性。与此傅利叶则着重于人形机器人的灵巧行动能力,并与高校及其他AI团队合作构建商业化智能AI大模型。张世璞认为,无论是“大脑”还是“本体”,只要某一方面做得足够好,就具有投资价值。最终成熟的公司将实现两者的融合,类似于Autopilot在电动汽车领域的位置。

尽管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在技术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商业化仍然是一个挑战。顾捷坦言,人形机器人目前仍是奢侈品,距离成熟推向市场还有2-3年的时间。在这一进程中,产品用途、市场需求、成本控制等均是值得思考的命题。刘明豫指出,虽然波士顿动力的技术令人瞩目,但产业化进程仍需要时间的积累与打磨。国内的人形机器人公司虽然有一定的先发优势,但要实现商业化,必须寻找优质的应用场景,提升产品的“智能度”和“性价比”。

从投资角度看,机器人产品的“好用度”和“性价比”是吸引投资的关键。例如,在某些特定场景下,如家政、康复、工业等,当人形机器人能够替代人力工作且成本更低时,就会获得市场的认可。但这仍然取决于“脑子”和“眼睛”的进化速度。刘明豫预测国内人形机器人公司在未来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产品和价格的快速迭代上。要实现商业化成功,不仅要有高质量的产品,还需要通过规模效应降低价格,做好2B营销。张世璞预测,随着各大公司产品的不断发布和迭代,以及功能的逐步提升,行业小高潮会接连涌现。对于初创企业来说,关键是要探索出真正能够商业化落地的有效路径,并在人形产业链的关键技术领域进行深入的战略布局,准确占据生态位。

顾捷则提到,相比于产品力,市场化的实现需要时间验证。新技术的诞生,不应被过分高估,认为在短短2年内就能普及到每个人,但同样也不能低估其在未来5到10年内走向日常生活的可能性。我们必须保持审慎乐观的态度,期待新技术为人类生活带来的变革。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