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作家郝景芳:中国造不出芯片源于缺乏对事物本质原理探索
今日,JDD-2018京东数字科技全球探索者大会在北京盛大召开。知名科幻作家、雨果奖获得者、童行学院创始人郝景芳女士在会上发表了引人入胜的演讲,主题为“科技创新的源头与未来”。她深入探讨了现代科技的发展历程,并分享了对于科技创新源头的独特见解。
郝景芳女士以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开场:“如果未来机器人承担了人类的大部分工作,那么人类又该何去何从?”这一问题不仅曾在她的作品中反复出现,也是她本人长期思考的课题。她指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发展确实让许多劳动力得以释放,但人类应该把握住自己的核心价值——创新。
郝景芳表示,现代科技的历程是不断探究原理的过程,科技创新就是把看似不相关的学科进行深度整合,最终汇聚成一条大河。在这个过程中,突破性、革命性的创新需要有坚实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对科学原理及万物本质的追求。
接着,她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人类应该专注于创新。当某项工作或流程变得标准化时,就可以交给机器去完成。而人类则需要不断开拓新的领域,挑战未知。”她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解释这一过程:人类的已知领域就像一个圆,而创新的那一小步,就是走出这个圆,进入新的领域。这一小步,既是科幻创作的灵感源泉,也是创新的本质。
在演讲中,郝景芳女士还强调了创新的难度和挑战。她表示,科幻作家在创作时,也是站在已知的基础上,然后勇敢地迈出那一步。这一步需要勇气、智慧和毅力。同样,人类在创新的过程中也需要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只有通过不断的尝试和探索,才能找到新的发展方向。
在这个充满科技魅力的时代,我们每个人的思维中都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元素在闪耀:一个是你现有的知识之圆,代表着你对科技及世间万物原理的理解程度;另一个则是你愿意跨出一步的勇气,这份勇气源于你的好奇心与想象力。我们都深知好奇心和想象力是推动人类进步的两大驱动力,但今天,我想与你深入探讨的,不是那微小的一步,而是这个圆的核心,我们如何真正深入理解科学,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质。
让我们从孩童的好奇心开始谈起。孩子们在生活中总会向我们提出无数的问题。有些问题在大人听起来可能显得幼稚,甚至荒谬,但我们是否曾认真思考过这些问题背后的本质呢?比如,孩子可能会问:“为什么太阳晒在身上会感到热?”大人们可能会觉得这是一个无需解答的常识问题,从而轻易地将其驳回。这个问题的背后,却隐藏着对光的本质、温度的本质的探索,涉及到物理学和神经生物学的原理。
太阳晒在身上为什么会感到热?这背后涉及到光的波粒二象性,也就是光子。光子带着太阳光的能量,与身体里的分子相互作用,引发分子的热运动。这种热运动又被转化为神经细胞的电流,传送到我们的大脑。在这个简单的问答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事物原理的深入挖掘,涉及到物理和神经生物学的知识,也涉及到创新思维的激发。
由此,我们不禁思考,为什么我们在面对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时,往往会忽略其背后的深意呢?就像我们在网上经常讨论的,为什么我们造不出芯片?为什么一个小小的芯片就卡住了我们的创造力,让我们在贸易战中吃亏?这其实是我们对科技原理理解的不够深入的问题。要想真正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像探索孩子的问题一样,去深入挖掘科技的本质,去理解每一个小小的元件、每一个细节背后的原理。
正如贝尔实验室的众多发现所总结的那样,科技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研究、理解事物的本质。我们不能只满足于表面的成果,而要勇于探索、勇于挑战,才能真正地在科技领域取得突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把握科技的脉搏,让科技为人类的发展助力。
探索与发现,是科技创新的海洋与根基。芯片的故事,源于人们对晶体管效应的初见,到激光技术的妙用,再到量子霍尔效应的横空出世。这一切,都源自对微观世界最基础、最原始的物理原理的探索和发现。
当我们谈论发明和发现时,其实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深层次的联系。没有那深邃的“发现”海洋,又怎会有矗立在其上的“发明”巨轮?光纤、CCD等技术的诞生,都是基于最基础物理原理的挖掘和应用。在这个过程中,对微观世界,如光子和电子、电子和原子分子的相互作用的理解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对这些微观世界的原理有深刻的理解,才能为后续的发明创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现代科技的历程就像是一场追寻真理的冒险旅程。它不断地探寻原理,将原本不相关的学科汇聚在一起,形成一片繁荣的科技森林。从古代的天文学、热力学到现代的电子、光子技术,从古代的炼金术到现代的生物技术,这些看似不相关的领域,其实都在追寻着同一个本质——物质的微观原理。
真正的科技创新并不是简单的砸钱就能实现,而是需要我们去探寻事物的本质原理。那些突破性的、革命性的创新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都基于对科学原理、对万事万物深刻本质原理的追求。如果我们只关注具体的应用和技术的落地,而忽视了这些基础原理,那么我们的科技创新将无法实现真正的突破。
我们在扼杀孩子的好奇心时,其实也在扼杀自己科技创新的源头。只有保持对未知的好奇,持续探索,才能在这片科技海洋中航行得更远。我现在正致力于一项重要的任务:启迪孩子的心智,让他们保留那份无比宝贵的创造力之源——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我们不仅仅是向孩子们传授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探索万事万物背后的原理,以及人类是如何不断追求这些原理的。我们希望孩子们能从最基础的问题开始,那些在大人眼中可能是幼稚的问题,比如“光的本质是什么”,“物质的本质是什么”,并进一步探索不同物质相互作用的本质。当孩子们开始提出这些问题,并追寻这些问题的答案时,他们就开启了创新的源头。我们现在所推广的教育方式被称为通识教育,其核心理念就是引导孩子们探索和理解世界的运行规律。
我们坚信,只有在这样的探索过程中,学科的界限才会被打破。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应对考试,而是为了真正地理清世界的运行原理。当你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遇到不懂、不明白、新奇的事物时,你就会意识到这里存在着创新的机会,可能对人类未来产生影响。这种探索精神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
目前,我们正在打造的童行学院,旨在在线上提供知识课程,线下则让孩子们有机会动手实践,将好奇心转化为探索精神。我们鼓励孩子们自主创新,让他们把儿时的好奇心转化为探索世界的动力。无论是为孩子启蒙还是做教育,最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形成性格和习惯,让他们铭记那些知识。虽然人工智能可以记住更多的知识,但只有我们人类才能提出深入的问题,探索原理和本质。我们鼓励孩子们保持这种挖掘原理、想象未来的精神。只有不断追溯原理、向外发展好奇,我们的孩子才能创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能不断进步,我们人类才能迈向更美好的未来,在与机器人的竞争中不断取得胜利。
我今天的主题是关于科技创新的源头与未来。我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保持这种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不满足于现实,永远不被大人的打击磨灭好奇心。让我们共同努力,将他们的好奇转化为未来的探索和科技创新的动力。郝景芳,一位在文学界崭露头角的才女。2016年,她凭借一部题为《北京折叠》的短篇小说荣获雨果奖,从而走进了广大读者的视野。《北京折叠》这部作品中,构建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其中三个世界互相折叠,呈现出城市尺度的空间和时间双重折叠的宏大画面。
郝景芳的创作理念颇具启示,她认为科幻故事的创作与创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已知的基础上,向前迈出一小步,这就是科幻创作,也是创新的核心所在。人类的认知就像一个不断扩大的圆,而郝景芳正是在这个圆的边缘,不断探索、不断突破,用她的文字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又一个未知的世界。她的作品不仅让我们感受到科幻的魅力,更让我们对创新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她的笔下,创新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与我们生活紧密相连,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