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机器人唱大戏 佛山学到哪几出
首届“互联网+”博览会的精彩篇章已经完美落幕,这场以“互联网+”、“工业制造4.0”和“机器换人”等前沿话题为主题的盛会,在佛山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据最新消息,短短三天内,展会共吸引了逾24.6万名观众的热情参与,其中专业观众达到了惊人的12.8万人次。这场博览会不仅成功促进了多个项目的签约合作,包括顺德与德国汉诺威展览公司的合作,还引发了业界对于广东乃至佛山与欧洲合作的热议。
本次展会真正展现了传统企业拥抱互联网的无限可能。国内互联网巨头如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纷纷参展,世界机器人行业的四大家族也齐聚一堂,共同展现了最新的技术与产品。开幕式上的互联网+高峰论坛更是汇聚了众多行业领袖和专家。佛山市常务副市长黄志豪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此次展会为佛山乃至广东省的企业提供了难得的交流合作机会,并称赞博览会是一个跨界连接的助推平台。
在众多参展企业中,美的集团副总裁胡自强对展会给予高度评价,他表示美的作为传统制造业的代表,在本次展会上看到了诸多合作的可能性。特别是在智能家居和机器人领域,他们希望能够与其他企业进行深入的合作与学习。同样,作为中小企业主的何国栋也表达了类似的愿景,他希望借助互联网平台拓展业务,并获取新的概念和技术。
此次博览会还成功吸引了欧洲企业的关注。在佛山、江门等城市与德国汉诺威等城市的共同努力下,中德工业城市联盟的倡议得到了积极响应。顺德区区长黄喜忠透露了接下来的计划,包括建设广东会展中心,打造华南工业会展集聚点,并计划于明年九月投入使用。他们还计划与德国进行深入合作,通过设立中德联盟秘书处、举办民间论坛等方式加强与德国城市的交流与合作。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互联网+”博览会上顺德与国际知名展览公司汉诺威的签约仪式,这标志着佛山会展业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按照双方的计划,共同建设的广东“潭州”国际会展中心将成为新的焦点。该会展中心选址于顺德,通过成功运营,预计将带动周边业态的发展,为中德企业提供更广阔的交流平台。
展望未来,广东(潭州)国际会展中心计划于明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届时将承接一系列重要的专业性会展。与德国汉诺威会展公司的合作无疑为佛山的会展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公开资料显示,汉诺威公司在全球展览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此次合作有望将佛山打造成华南地区重要的工业会展聚集地。对此,佛山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互联网+”博览会不仅展示了最新的技术和产品,更为佛山乃至整个广东带来了与欧洲深入合作的机会。这将有助于推动佛山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的持续繁荣与发展。施罗泽认为,一个成功的国际性会展业在顺德北部片区起步将会是一个明智的决策。会展中心的选址策略十分明智,周边交通便利,包括城轨、地铁、水路和高速公路,确保了轻松到达。这种优势超越了周边其他会展中心,如广州琶洲会展中心。
便利的交通势必汇聚大量人气。随着会展业的蓬勃发展,运输、写字楼、住宅和超市等相关产业也将得到极大的推动和发展。施罗泽预见,顺德北部片区将崛起为一个高端且备受欢迎的地区。
对于此次合作,顺德区委副书记列海坚视之为中德企业合作的桥梁。珠三角企业渴望与欧洲进行技术交流、合作或收购兼并,而德国企业也期望进入中国市场。博览会就像一个虚实结合的平台,让原本没有交集的企业找到合作的可能。
列海坚透露,在与德国协商合作时,他陪同佛山市委常委区邦敏多次访问德国多个城市,感受到德方企业对与中方合作的热切期望。例如,德国的家具产业先进,但部分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希望将技术或原材料转移到顺德这个家具产业聚集地。列海坚相信,汉诺威在运营会展时会引入其优势资源和经验,丰富会展中心的内涵。
在本届互联网+博览会上,第二届世界机器人展暨智能装备产业大会成为一大亮点。对于企业主来说,展会和论坛似乎过于高大上,实用的信息较少。这也反映出佛山企业在迈向“工业4.0”的道路上还有一段路要走。
尤今是佛山市科蓝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代表,他迫切希望了解如何将新技术应用到实际生产中。他表示已经思考“机器换人”问题多年,但公司仍停留在概念阶段。他希望通过物联网等技术实现设备的自动化检测,但目前仍面临诸多挑战。尤今呼吁更多的实力派企业在机器换人领域进行展示和分享。
该公司不仅是广东省的半挂车车轴及底盘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还是机器人换人的积极实践者。在业界的众多猜测和热议中,“机器人换人”的技术在当下已然相当成熟。但在陈晨达眼中,机器人的落地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是,机器人换人的核心在于成本核算与市场企业行为的结合。在互联网+博览会上,陈晨达观察到参展的机器人多为初级类型,对企业来说意义有限。他认为整个博览会在市场行为和企业化运作方面存在不足。他指出:“主导性过强,与企业间的沟通太少。”对比德国参观的经历,他感慨佛山缺乏引进实力企业的参与,“如果能引进,对我们自身企业的提升将是巨大的。”
展望未来趋势,有一个声音尤为引人关注:未来五年,工人与机器人的比例将达到惊人的100:1。如今,佛山市作为制造业的强市,拥有健全的工业体系,行业众多。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院长徐方认为,机器人产业的井喷式发展背后,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机器人价格的下降。原工信部部长李毅中预测,到2020年,中国制造业的机器人保有量将接近百万。
美的集团副总裁胡自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美的进入机器人领域,希望将服务型机器人应用于健康养老等行业。对于自家的制造业务,他们计划投入近千台机器人和十亿资金进行改造,试点自动化无人工厂。“大部分试点在广东,旨在提高产品质量和工厂效率。”
在“机器换人”的浪潮中,顺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主任梁嘉斌介绍称,顺德近年来机器人采购量大幅上升,传统生产车间正逐步向智慧型工厂转变。虽然企业在实施“机器换人”时面临诸多挑战,但未来的制造业将从数字化工厂到民生领域全面覆盖。
在工业4.0的浪潮下,佛山企业正积极寻求转型升级。参加互联网+博览会的企业代表们正与德国工业4.0代表团展开深入洽谈。许多企业面临技术升级、节能减排、提高生产率等问题,希望从德国工业4.0中寻找解决方案。
作为大型产品出口及高新技术型纺织企业的广东溢达纺织,在产业升级方面一直走在行业前列。该公司的高级工程师潘永林告诉南都记者,他们每天都在寻找可以应用到生产中的新技术和合作机会。“纺织企业是劳动密集型的,许多企业因劳动力成本而迁移到东南亚。”潘永林表示,尽管溢达与一些大学和机器人公司有合作,但在制衣行业的机器人运用仍然较少。他对互联网+和工业4.0了解不多,更关心如何实现自动化生产以提高效率。他坦言:“我对互联网+的概念并不深,这次主要是想了解自动化方面的信息。”目前溢达已经实现了单机的自动化,但大部分仍然依赖人工操作。他们在寻找整体的自动化方案时面临技术和投资回报的双重挑战。技术难题自然存在,但投资初期的高成本让许多企业望而却步。
在采访中发现,像潘永林这样的企业代表还有很多,他们对互联网+、工业4.0的概念相对陌生,更关注如何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他们渴望找到适合自己的全套自动化解决方案。溢达集团每年都会将利润的一部分投入到“创新基金”中,专门用于创新研发和试验自动化。这一点对于许多小企业来说,是难以做到的。他们正在面临工业信息化的挑战,对此,他们表达了寻求指导的强烈愿望。
广东东鹏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发部的负责人兼项目主管范玉容,向德国欧中经济技术中心主任以及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的硕士杨必华透露了公司的困惑。虽然公司的自动化程度已经相对较高,但在生产线的数据处理应用和智能化管理方面仍然有待提升。范玉容提到,目前公司在数据采集、分析和反馈方面仍需要人工处理,且数据是孤立的,无法进行系统分析。她希望能引进德国的专家团队,来公司实地考察,提供指导并帮助改进,让公司的生产水平能够向德国工业4.0的标准迈进。
这次来到佛山的德国工业4.0代表团以亚琛工业大学为核心,聚集了德国工业4.0的核心成员。这个代表团包括了十七位行业领军学者、总工程师、总设计师和企业家,他们被分为三个专业团队:工业4.0智能制造和智能工厂、工业4.0职业教育和人才培训以及工业4.0智能城市健康社会团队。他们在机械制造、节能环保建筑、水环境保护与垃圾处理以及医疗保健等领域都是顶尖的专家和企业。
现场可见,德国i-Care医疗与保健科技公司的总经理Franz Koch的专业咨询吸引了众多企业代表排队等候。Franz Koch介绍道,他们拥有专为老年人服务的系统,通过这个平台,普通家庭和医院护士可以学习到专业的护理知识,生产商也能直接将产品推向消费者。这一模式引起了佛山市顺德区康神医疗设备实业有限公司营销总经理赵旭东的极大兴趣。他表示,i-Care公司掌握的大数据资源能够帮助他们了解消费者需求,为新产品的研发提供宝贵建议。赵旭东说:“我们更需要市场资源和技术资源。我们公司也致力于生产养老产品并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我们希望能不仅把产品做好,更能加强服务,从i-Care公司身上学习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