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工匠让机器人生产机器人

行业资讯 2024-12-11 11:55www.robotxin.com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在一个寒冷的冬日,辽宁沈阳的记者走进了位于浑南区的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这里仿佛是一个科幻的世界,机器人手臂上下翻飞,“中国红”与黄色的移动机器人协同作战,呈现出一种极致的科技感。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位关键人物——王晓峰博士。

王晓峰,这位新松公司中央研究院的高级总监,是一位真正的工匠博士。他六年前脱下东北大学的博士服,换上蓝色的工装,投身到新松公司的研发一线。在生产设计的前沿,他经历了无数次的摸爬滚打,凭借着对机械臂先进控制算法的深入研究和智能应用工艺的研发,迅速崭露头角。

他在新松智慧园C2车间进行着工业机器人的调试工作。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他对科技的热爱和对工艺的精益求精。这些工业机器人,在他的手中,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成为了一个个灵活的生产者。

王晓峰与同伴们设计的机器人,能够自如地搬运几十吨的大型设备,进行微米级的精细操作。他们研发的机器人,如同灵活的工匠,既能在高辐射、高温的极端环境中精准作业,又正在悄然改变工厂与工人的作业场景。

2023年11月8日,辽宁省委宣传部、省精神文明办对包括王晓峰在内的“新松机器人”研发团队给予了高度的荣誉,授予他们辽宁“时代楷模”称号。这一称号,无疑是对他们长期努力与奉献的最好肯定。

在博士毕业之际,王晓峰的就业选择众多,许多同学选择了热门的互联网大厂。他的内心始终坚定。他深知自己的专业——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更清楚制造企业的平台能让他更好地施展所学。他脱下博士服,换上工装,投身到机器人的研发事业中。他的选择,展现了一种不同于追逐热度的坚定与执着。

在王晓峰的眼中,制造业是他的舞台,是他的战场。他的心中,有一个信念:通过他的努力,他能够将机器人的科技力量发挥到极致,为工厂和工人带来真正的变革。这种信念,如同磐石般坚定,指引着他前进。他的故事,展现了一种热爱专业、执着追梦的精神,鼓舞着更多的人投身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中。除了怀揣着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的渴望,一部名为《大国重器》的纪录片,更深刻地坚定了王晓峰的职业选择。这部纪录片,如同一扇展现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窗口,深入记录了产业工人、工程师、科研人员等“灵魂人物”在转型升级中的奋斗与梦想。十年的寒窗苦读,让王晓峰迫不及待想要在生产一线施展自己的才华。

入职后,王晓峰迅速意识到自己的知识库中还有许多空白。他如饥似渴地投入到新的学习中,研读机器人操作手册,熟悉行业专有名词,掌握机械臂控制软件的编程规范。他虚心向同事请教,不断查阅相关资料。在王晓峰看来,这正是科研的魅力所在。他享受在陌生的领域里跋涉,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索,逐步掌握其中的规律和规则。虽然途中会有“此路不通”的挫折,但更多的是不期而遇的惊喜。

其中,“动力外骨骼机器人新产品开发”项目是他参与的第一个大项目。对他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他深感科研之路的艰辛与乐趣,每一次的尝试和突破都让他充满成就感。这部纪录片不仅让王晓峰看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辉煌成就,也让他找到了自己的职业方向。他深知,只有不断学习和努力,才能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领域走得更远。这款专为脑损伤患者术后康复训练打造的辅助康复机器人,能够智能匹配患者的身高、体重等个人参数,为其规划出最适宜的康复步态。它支持起立、坐下、行走等多种康复训练形式,为患者的康复之路提供有力支持。

在研发过程中,王晓峰遭遇了现实的挑战。他意识到,以往书本上描述的、导师教导的参数,虽然在理论上是理想状态,但在实际的机械加工过程中,总会存在微妙的加工偏差。为了使机器人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患者,他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这些误差。

在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中,王晓峰体验到了将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快乐。每一处的调整,每一次的改进,都让他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和科技创新的魅力。他深切地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能,而这也是他坚持研发这款康复机器人的初衷和动力。当新松公司接过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揭榜挂帅”项目——新一代智能型工业机器人研究的重任时,他们交付给了王晓峰团队这一重要任务。这个团队由8位充满朝气的年轻人组成,他们初出茅庐,却满怀敢闯敢拼的勇气。

在科研之路上,这群年轻人如同冒险者一般,不断试错、挑战难题,就像在游戏中“打怪升级”一样。他们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反复优化,最终找到了最优算法,成功地在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荣获该项目第一名。

提升工业机器人在生产线上的效率,每一秒都至关重要。虽然10秒只是弹指一瞬,但对于这些致力于科技创新的团队来说,让工业机器人在生产线上提升10秒的节拍却是一项无比艰巨的挑战。他们的努力和付出,就像是在科研路上不断攀登的勇士,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实现了目标。

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年轻科研团队的创新精神和拼搏精神,也展现了他们在面对挑战时的坚定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斗志。他们的成功,是对自己实力的最好证明,也是对未来科技发展的最好期许。在春意盎然的2023年3月,一家国内知名车企向新松公司提出了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需求:定制一套填补国内空白的机器人——210公斤重载点焊机器人汽车装配生产线。面对这一需求,新松公司全力以赴,经过半年多的精心研发,终于迎来了生产线的测试阶段。测试过程中出现了一个难题:虽然焊接质量和数据通信均达标,但机器人的动作节拍却比预期慢了10秒,这对整个生产线的效率产生了影响。

在这个关键时刻,王晓峰及其团队被委以重任。他们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机器人硬件不能更改,控制器成本不能提高,而且提速的同时还要保证性能稳定。这些限制条件让团队面临巨大的挑战。

面对困难,王晓峰和他的团队没有退缩。他们深知,“答案就在那里,只是到达的路有很多条,没人知道哪一条是捷径。”于是,他们选择了最朴实的方法:反复求证,逐个方案尝试。

王晓峰将机器人的运行数据用软件在三维空间中呈现出来,进行深入分析。在他的努力下,一次偶然的机会,焊接工程师周斌的一句话给了他灵感:“机器人运动轨迹的弧线弯比直角弯更稳定。”这句话为问题的解决打开了一扇窗。

经过不懈努力和反复试验,王晓峰和他的团队最终找到了提高机器人动作节拍的方法,保证了生产线的整体效率。他们的成功不仅为客户带来了满意的产品,也为新松公司赢得了声誉。这个案例充分展示了王晓峰团队的专业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在面临困难时,他们迎难而上,用智慧和汗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经过连夜的代码修改和反复推演,王晓峰带领团队在第二天一大早进行了真机实验,并成功实现了目标。这份成果让他倍感激动,他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分享了四个字:大道至简。

作为一名专注于工业机器人的研发者,王晓峰正逐渐深入到这个领域的核心。他每天都需要面对冗长的代码、庞大的数据和复杂的公式,但他乐在其中,仿佛在与机器人共同探索未知的领域。他的目标是为工人们研发出真正好用的工具,让工业生产的流程更加高效、便捷。

他的手中,多个项目如璀璨的星辰在夜空中交替闪烁。他,一位忙碌于技术世界的探索者,经常被突如其来的邀请拉进一个技术研讨群,随即与群友们展开头脑风暴。在这个热闹的舞台上,项目主导者的身份并不被过分关注,大家共同的目标是难题的迅速解决。

“世界之大,我有我心之所向。”在新松公司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孙铭泽的眼中,王晓峰是一个目标清晰、执着于工作的人。他曾在机器人控制器的不同领域尝试探索,但最终还是决定回归初心,致力于工业机器人的性能提升。

对于王晓峰来说,工业机器人的绝对定位精度是体现控制器技术水平的关键指标。要想在高端应用领域立足,就必须不断提升精度指标。为此,他全身心投入到焊接机器人的研发中,期望为工人们打造一款“趁手工具”。他在工作中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与专注,执着于让机器人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他的目标不仅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为工人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与效益。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王晓峰用他的行动诠释着技术人员的执着与追求。未来,王晓峰及其团队正在倾力研发的新一代控制系统软件,旨在给汽车生产线上的焊接机器人带来革命性的提升。这款软件将刷新点焊节拍,提高工艺精度和焊接质量,为汽车制造业注入新的活力。

对于王晓峰来说,科研的动力源自直接而简单的源泉。他坚信,看见客户的生产场景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工人们的劳动强度逐渐减轻,生产效率稳步提高,这才是科研的真正价值所在。他的目标是通过科技创新,让工作环境变得更加轻松,生产效益更加显著。

“一个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是企业持续创新的关键。”新松公司总裁张进充满期待。他认为,只有为像王晓峰这样的优秀人才提供优质的硬件支持和良好的工作环境,才能吸引更多的“千里马”加入,共同推动制造企业的创新步伐。这支充满活力的团队,如同奔腾的骏马,在创新的原野上驰骋,为制造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对话

问:如何看待高学历人才在生产一线的发展?

答:高学历人才在生产一线的发展,并非浪费其才华,而是真正的学以致用。以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为例,这些人才的研究对象正是各种控制器。他们在实际的生产一线中,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创新创造。事实上,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基层和一线的工作经历都是宝贵的学习与成长机会。高学历人才在生产一线的实践中,不仅能避免“水土不服”,更能实现从高学历到高能力的有效转化,最终从一线走向创新的高峰。

问:如何充分发挥企业在培育“数字工匠”中的主体作用?

在培育数字工匠的道路上,企业的投入无疑为这一领域的繁荣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为了激励这些企业在人才培养上走得更远、更深,有关部门应当深思熟虑,从税收、租金等方面给予实质性的政策优惠。这样的举措不仅可以进一步点燃企业的育才热情,更能激发整个行业的技术创新活力。

我们也可尝试鼓励研发机构与生产企业联手,共同搭建智能制造示范生产线。这样的平台不仅为新技术和产品提供了测试优化的机会,也促进了相关科技成果的转化。在这里,传统工匠将有机会接触最前沿的技术,体验从传统到数字的蜕变,成长为真正的“数字工匠”。

(口述:王晓峰 整理:刘旭)这一转变不仅需要企业的努力,也需要的支持和社会的关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从传统到数字的完美转型,培养出更多的数字工匠,推动社会的科技进步。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