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成国内机器人输出破局点
新时代下,中国应该如何规范国内市场,进一步提升质量,提升创新积极性,中国企业如何才能更好走向世界市场,向世界输出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中国标准如何向世界输出更多可能性。
对此,国家在多项政策中提出,在机器人行业等多个高端装备制造行业,要鼓励加强认证体系建设和标准化建设。为了促进企业和社会各界积极性,国家将团体标准纳入各地财政补贴范围!各地都出台了相应的补贴政策,例如《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申报2019年北京市技术标准制修订补助项目的通知》中,北京市就将国际标准补助分为七档,直接补助给企业50万上下的资金,并在例如评选高新企业等多项政策方面给予支持,鼓励中小企业坚持标准化制造,促进工艺研发,提升产品质量。
为什么做标准化能解决产业问题,国外很多企业都已经在实践中证明了这一点。一流的企业做标准,二流的企业做品牌,三流的企业做产品,这是从苹果等国外先进企业流传进国内的经典语句,也是苹果等公司全球化强质量高价格的依据。苹果一度成为中国手机企业学习的典范,苹果作为标准制定者和输出者,也必然是利益的最大拥有者。
在曾经的中国工业市场看来,离标准制定者仿佛还有非常远的距离。但其实中国制造业曾有过很好的实践,例如海尔曾逐渐依托海外工厂,代表中国在巴基斯坦、泰国等一带一路国家输出“海尔标准”,实现中国家电业从“制造输出”向“标准输出”的突破,以海尔互联工厂模式为基础提炼的智能制造模式就分别入选了IEC未来工厂白皮书以及IEC标准案例,海尔还被IEC授权制定首个国际AI白皮书,是中国家电企业在IEC/MSB主导立项,并被授权拟定具有战略意义的行业性规范。中国洗衣机在IEC国际标准领域的7个话语权,也均来自海尔。中国的标准其实已经有资格站在世界前沿。
在机器人行业,标准化的演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早期国家原先完全吸纳国际标准,转化到国内进行国标的补充和完善,但受到硬件等条件的现实性制约使得落地较慢,随着市场潜力的逐渐打开,需要国内本土机器人企业蓬勃发展,导致国家逐渐在机器人行业上放开了标准的硬性规定,主要以推荐性标准为主,但鼓励团体和行业引导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在将近十年的时间内,中国企业不孚众望,逐渐在制造水平和产销量上,都逐渐形成了一定规模,一大批例如、埃斯顿、新时达等企业,也开始把目光投向了更大的全球市场,转向布局全球化,这是就对于产品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未来,随着标准的逐渐落实,机器人标准值的逐渐确定,对于机器人产品,一定也会出现类似食品等标准检测验证LOGO等多个标识,一方面能起到帮助企业更好规范产品的作用,将帮助市场做出基础的选择,另一方面希望这样也会让企业更愿意去实现产品标准和进行标准验证……
工业机器人
- 德财兼备 碧桂园诠释什么是龙头格局
- 英特尔拟10亿美元收购以色列人工智能公司Moovi
- 景兴纸业拟与实控人共同投资机器人公司
- 以大数据解放投资人 国内首个创投机器人正式发
- 机器人领域发展概况:持续进步还是感知差异?
- 化企试水智能工厂尝甜头
- 机器人系统由哪三部分组成
- 工业机器人内容介绍英语
- 自动化流水线、机器人、工业互联网平台向多领
- 快车道上的机器人产业
- 2024年中国工博会开幕在即 有哪些亮点和创新点
- 科技新突破全球首例全阶段机器人辅助双肺移植
- 四轴工业机器人调试教程有哪些 如何快速上手
- 视频AI赋能安防技术,开启商业价值新纪元
- Rivian 与奔驰暂停谈判 此前计划打造电动货车
- 少儿编程作品案例1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