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车道上的机器人产业

行业资讯 2025-02-19 11:56www.robotxin.com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机器人技术革新高空幕墙清洁,一台机器人顶过五个“蜘蛛人”的清洁效率。如今,机器人已成为各行各业的明星,它们不仅在下棋、跳舞和画画中展现出无限的才艺,更在制造业中大显身手。在不久前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工博会上,智能制造的浪潮以及两岸制造业的新优势被热议。顺应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的趋势,机器人技术无疑成为焦点。

随着市场和政策的双重推动,机器人产业正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特别是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刺激下,地方对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的热情持续高涨。据统计,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在2016年已达到7.24万台,同比增长了34.3%,预示着这个产业规模正在不断扩大。业界预测,未来十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总规模将达到惊人的6000亿元。

这个充满活力的产业背后也存在一些隐忧。无序开发、高端产业低端化等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尽管如此,“机器换工”的趋势仍在助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一台机器人一天的工作量相当于三名熟练工人的劳动成果,这在路达(厦门)工业有限公司得到了证实,该公司目前已经拥有上百台机器人。

福建省在2016年掀起了一股“机器换工”的热潮,大约5150台套的技术改造给行业生产组织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厦门的工业机器人年均增速超过了20%,尽管尚处于培育期,规模较小,但成长势头迅猛。特别是企业在寻求转型升级时,都将智能装备的提升和“机器换工”作为重点技改项目。

厦门一家科技公司的智能教育机器人新品发布会引起了广泛关注。令人惊讶的是,尽管这是该公司首款面世的产品,但已经完成了两轮融资,估值高达数亿元人民币。智能制造正在深刻改变着各个行业,通过不断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制造转型。

以厦门卫浴行业为例,通过智能改造实现了产品的转型升级,节约了20%的人力,提高了6至9倍的效率。服装行业则利用智能终端提升客户体验,推出个性化定制和户外运动用品,应用了GPS卫星定位和3D试衣镜等技术,推动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业内专家分析指出,我国的制造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随着劳动力短缺和成本上升,智能装备市场需求大增。2016年,泉州机器人及其零部件产业销售收入达到约20亿元,涌现了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如华数和嘉泰。

不仅如此,智能制造还为设备和软件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机器人、传感器、工业软件和3D打印等领域都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创新能力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在厦门工博会上,有需求的客户大多为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它们更希望获得针对本企业部件加工的“私人订制”,而不是标准化的设备。机器人生产企业却表示,由于技术人才短缺,难以满足这种需求。技术研发的滞后已成为这些企业面临的一大挑战。在厦门工博会上,众多制造业客商的目光聚焦于那些利用德系部件组装而成的工业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在展厅里频频亮相,也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当前,机器人制造行业大多处于半自动化状态,国外机器人企业占据了中国机器人市场的主导地位,约90%的市场份额。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的支撑,国内机器人产业主要停留在系统集成的阶段。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将机器人作为重点产业进行培育和发展,机器人产业园区数量超过40个,机器人企业数量更是多达800余家。核心部件依然是中国工业机器人的软肋。在精度、可靠性和稳定性等方面,国内企业与日系、德系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展会上,那些标榜“自主研发”的机器人展位,访客数量并不理想。

以泉州市为例,虽然工业机器人产业已具一定规模,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受制于人是主要难题之一,这也影响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目前,鼓励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政策还相对较少。

为了推动机器人产业的持续发展,整合产业创新资源至关重要。机器人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领域,要实现从实验室技术到产业化的跨越,需要将软硬件各种技术进行整合。提升人才素质被看作是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根本之源。发展机器人产业,关键在于攻克技术难关,选准产业瓶颈进行突破。

工信部装备工业司负责人曾指出,发展机器人产业不是为了追赶潮流,而是要攻克技术关口。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只有不断突破核心技术,整合产业资源,才能推动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