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中国智造会加速发展,但非弯道超车

行业资讯 2021-05-27 09:39www.robotxin.com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新冠肺炎疫情内防扩散,外防输入,又要保证复工复产。疫情让很多中国工厂把眼光投向智能制造,希望借助智能化生产,提高运行效率,降低对人工的依赖。可以说,疫情成为了中国工厂加速智能化的催化剂。

 

由此,i黑马采访了智能制造投资人-华创资本合伙人熊伟铭,以及智能制造代表企业崧智智能创始人丁昊、梅卡曼德创始人邵天兰。疫情对中国制造业有何影响?中国智造会否因疫情而加速发展?听听他们的真知灼见。

 

以下是采访内容,经i黑马编辑。

 
整理丨窦悦怡
 
01
新冠疫情对中国制造业影响几何?
 
i黑马新冠疫情对中国制造业和身在其中的企业带来的直接冲击有哪些?
 
熊伟铭一直以来,工业自动化、工业,国外走得更靠前些,在美国、德国、日本都有不错的公司。比如硅谷非常神秘的Vicarious公司,其CEO称公司只是在“搬箱子”,把箱子搬上去,市场大概十亿美金;把箱子搬下来,市场大概百亿美金;把箱子重新组装,市场大概千亿美金。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及机器人生产成本下降,再加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就业观已经发生了变化,很多人不再愿意前往高强度、高危险、污染严重的工厂一线,制造业行业普遍陷入“招工难”的窘境。这时,工业领域“机器换人”成为普遍现象。这些都带动了工业机器人市场的逐渐发展。
 
原来中国制造企业的产线虽然不缺少自动化,但机器人“四大家族”提供的方案都是刚性的,只能通过前期的hard code进去固定的动作或者使用固定路线的传送带,做固定的作业,无法实现个性化和柔性化的生产。工业自动化改造和前期实施的周期通常很长且复杂,小批量的产品很难上自动化产线,定制化的产品成本很高。
 
工业机器人的部署障碍很大,过去机器人“四大家族”的程序就把大量的工厂拦在门外,在标准的C语言、Python的编程环境里,程序语言非常复杂,需要考虑到机器人面对的所有情况,包括定时、抓取、定位等工作,普通工厂没有完成这项工作的能力。
 
机器智能带给机器的感知能力对工业生产最直接的影响不仅是减少人力,也增加了柔性。柔性是近年来的市场出现的一个巨大需求,大家都希望拥有和其他人不一样的个性化产品,意味着生产端要做本质的改变。
 
,通过(2D/3D)、高级编程模型、快速环境感知、智能决策、自主路径规划等核心技术,机器人将不再是仅能重复动作的笨拙机器,而是成为人人可用、随处可用的智能帮手。
 
2017年,我们团队讨论时候发现,中国的很多创新型企业,都是IT first,都是通过IT来驱动传统产业的变革,这时候我们就想到,传统的工业自动化模式其实也可以用新技术、新思路、新模式进行转型升级。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会产生很多有创新力的公司,创造更多有价值的工业自动化产品。
 
不过,当时的市场环境并不是很理想,市场接受程度比较低,很多制造企业对于这些工业自动化创新公司,还是抱着迟疑的态度,顾虑很多。
 
疫情对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影响和推动还是很大的。
 
如每日优鲜等生鲜电商企业,有很多前置仓,通过IT技术和机器人的能力进行业务创新,进而推动其在疫情期间健康稳定的发展。,很多需要人驾驶卡车搬运的领域,其实也是可以通过工业机器人来协助。
 
邵天兰制造业流程链条非常长。一个制造企业如果想要正常运转,需要其上下游产业链相关的企业,例如原材料企业,物流企业等,都运转起来,且要相互配合。
 
一家理发店要想复工,满足两个条件即可第一,政府允许;第二,员工能够安全返工。但到了制造业领域就要求很多,比如一家制造企业有1万人,工人只回来了5000人,能否开工?答案是不确定的。
 
我们观察到,除了个别口罩生产厂恢复到200%-300%左右,制造企业的工厂产能整体来说恢复很低(3月5日前)。
 
丁昊对制造企业来说,不管是中小型企业还是大型企业,如果想正常复工,或者抓住疫情带来的一些红利的话,企业需要具备供应链的能力。
 
离散制造企业的供应链能力很强,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比如一些汽车厂,因为有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在疫情期间,它们就把这种供应链能力拿出来做口罩生产。
 
我曾经跟很多中大型企业相关负责人交流,他们表示,如果疫情没有发生,公司2020年上半年的营收可以实现200%-300%的同比增长。
 
因为疫情,很多企业的上半年的业绩可能只实现90%左右,甚至有些中小企业的资金链,上下游的产业链端都出现资金断裂现象。
 
i黑马疫情发生后,口罩、防护服、物流等医用物资、供应链企业短期内能扩大产能,一些汽车企业,比如比亚迪也在第一时间参与生产口罩,是不是说明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能力很强?
 
丁昊为什么汽车企业有一定的弹性,能快速转产口罩呢?我认为,第一,汽车是离散制造领域,企业除了具备生产能力,还具备把上下游产业链不同维度的零件组装的能力。
 
第二,以汽车为代表的离散制造企业,有很强的供应链管理能力。这类企业具备快速调集渠道物资的能力。两个能力结合到一起,就可以促使企业快速调整方向,转型生产防护服、口罩这类抗疫情所需要的产品,还能保证企业的利润。
 
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制造企业,除了自身具备核心技术以外,还要有很强的供应链管理能力,这样可以让企业自身变得更灵活,才能在各种外在环境下,让自己不但活下来,还可能产生更多的发展机会。
 
邵天兰根据我的了解,买一个口罩机要花30万元,一天能生产10万个口罩。疫情期间,口罩机的价格已上涨到60万-80万元,现货80万元,期货也到了50万-60万元。
 
对于有钱有行业经验的制造企业,这点钱还是出得起的。口罩机技术是开源的,相关元器件都是比较常见的工业器件,容易找,也容易安装。
 
对于汽车这类大型制造企业来说,生产口罩这件事,不是体现出中国制造业的弹性多好,也不是体现其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多高,而是这些企业自己有供应链能力,也有钱买材料和器械,与其疫情期间放着生产线,还不如用来生产口罩。
 
i黑马此次疫情,对像崧智、梅卡曼德这样的智能制造赋能企业带来哪些直接的影响?营收、客户获取等情况如何?
 
熊伟铭每个地区的政策不同,制造企业复工节奏不太一样,比如说东南沿海、江浙一带、深圳一带等都是复工比较好的地区,这些地区疫情对制造业的影响不是很大。还有些企业本身产能恢复得很好,又有自己生产口罩的能力,这样的企业很会利用自己的优势进行复工。
 
最近,海外疫情也开始大爆发了,这对制造企业来说,海外存在困难,也是阻碍制造企业复工的一个很大因素。
 
对于崧智、梅卡曼德这样的企业来讲,它们都是提供标准化、软件化的产品,要说挑战可能最大的在于线下商务沟通,以及线下交付等问题。,它们两家的客户主要是中大型企业,复工率比中小企业好很多,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丁昊我们原本计划的是,这轮融资完(年前做完最新一轮融资),企业主动发展速度放缓,原因是我们多地发展,在深圳、上海、德国都有办公室,我们想在组织架构上做些调整,这样能够更好地提升沟通效率。疫情的出现,可以让我们有机会想想,接下来如何更好的发展。
 
邵天兰目前我们在生存上没有任何压力。不过,短期内,我们的销售、客户交付比较困难,尤其是随着欧洲疫情的迅猛增长,美国和日本也对中国限制,我们全球业务拓展的计划就缓慢下来。
 
,随着全球疫情的爆发,上半年与机器人、智能制造相关的大型展会,例如德国的汉诺威展,都会取消,我们市场方面的计划受到非常大的影响。
 
我认为工业智能或者工业自动化领域是一个顺周期发展的领域,像2009年,中国受全球金融经济危机的影响,机器人市场下滑一大半,2010年随着经济的好转,又超量反弹。这次疫情发生后,会不会再像2009年那样,还得看后续发展。
 
02
中国智造会否因疫情加速?
 
i黑马新冠疫情会不会加速中国智能制造的发展进程?
 
熊伟铭我认为应该会加速中国智能制造的发展进程。总体来说,一方面用人成本逐步提升,另一方面招人难,这两个因素都制约着中国制造企业的发展。
 
随着工业智能化的发展,通过工业机器人,制造企业可以把复杂的、重复性的工作交给机器人来做,利用人机协同加速传统工业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
 
过去,传统制造业都是靠工人经验在工作,存在很多潜在风险;随着工业制造领域通过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分散了很多潜在危险,但供应链模式还是靠人力来操作。
 
即使到了工业自动化时代,很多自动化生态管理还是靠人,现在制造业开始向智能化发展,也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所以,我认为疫情之后,对制造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会起到推动作用。
 
丁昊曾有人提到,未来的智能化工厂是一个无人化的工厂。经过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机器换人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一步一步地向前走,不断探索,不断训练机器。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大厂尝试做无人工厂,以失败告终的根本原因。
不过,这也不妨碍工厂向无人化发展,很多复杂、重复的工种,例如打磨、搬运这些工种对人来说还是伤害挺大的,它们就可以通过智能化的方式,用机器取代人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对人的伤害。
 
当前最大的挑战就是,能不能看到哪个单点会爆发,哪些方式会更受企业客户喜欢。
 
邵天兰智能制造和自动驾驶有一点像,非常考验产品的完整以及完成度。虽然很多行业技术已经形成完整度很高的解决方案体系,但缺乏行业落地,标杆性客户等关键要素,这就是衡量制造赋能产品好坏的关键因素。
 
好多人讲制造企业发展慢,其实这个慢不是一个线性的慢,它是一直很慢很慢,慢慢积累,发展到一定程度,突然就爆发了。
 
这个领域的企业客户,大多数是跟随的采购使用,看到完整度高的产品,加上标杆客户案例,后面的跟随者都会陆续使用这些数字化解决方案,市场很快就起来了。
 
i黑马中国哪些细分的制造行业的智能化会走在前面?
 
熊伟铭我认为3C电子行业是智能化走在前面的领域。虽然3C电子产品都不是耐用的领域,最容易出规模的领域,如果要出规模,势必要投入大量人力,招人难成为这个领域面临的问题,这时就需要3C领域的制造企业倒逼自己用技术代替人工,用数字化、智能化的产品取代传统的模式。尤其是特斯拉入华之后,会起到很好的鲶鱼效应。
 
丁昊我认为新能源汽车行业、3C行业会大爆发。以汽车为例,欧洲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已经呈现下滑趋势,很大程度是因为传统造车模式已经持续很久,跟不上现代化的发展需求。随着特斯拉在国内外开厂,新能源汽车势必对传统的汽车行业带来碾压式的冲击。
 
我们要切赛道,还是直接切3C电子,这是一个很大规模的市场,而且细分领域很多,例如半导体、手机制造等都属于3C电子。而我们更希望往上游切一些,这些领域的智能化需求更多一些。
 
,我们不会抢别人家的蛋糕,而是通过和生态合作伙伴合作,把蛋糕做大,也在寻找一些蓝海市场,例如半导体或者玻璃面板等。
 
与大企业相比,我认为面向中小企业的市场机会更多。我们在帮助很多中小企业转型时候,发现它们面临几个机会与挑战第一,二代开始接班,他们更容易接受现代化、数字化的思维,对数字化、智能化接受程度很高。第二,中小企业面临招工难很明显的领域,又是标准化的领域,市场空间很大,这是我们主要切的市场。
 
邵天兰我们在选择行业的时候,肯定会有一些标准,比如说市场容量足够大,标杆客户多,有标准化需求。某个领域最好有一些行业专家,生态合作伙伴,通过生态合作的形式可以和我们一起做标杆案例。
 
03
中国智造能弯道超车德、日吗?
 
i黑马最近,中央频繁发布新政策,比如“新基建”,比如信贷定向宽松等,哪些政策措施对中国制造业企业有切实的帮助?还应该加强哪些方面的扶持?
 
熊伟铭无论是“新基建”,还是信贷定向宽松等政策对中国制造企业都是利好,具体还要看怎么落实这些政策。
 
“新基建”这件事,促使我国开始向高端制造业发展。其实,无论是华为、小米这些手机企业,本质上还是制造企业,还是生命科学、造火箭、制药等企业,本质上都是制造业,而制造业里面,高端制造领域还是缺失的。
 
“新基建”政策的推出,促使我们利用新技术,打好基础,让我们从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发展。
 
丁昊“新基建”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主要看我们能不能抓住。
 
邵天兰“新基建”的很多细则没有出来,但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不过我要补充的是,无论是什么利好政策,还是需要内功来支撑,企业本身要有专业能力,也要真正懂技术,懂产品,懂行业,不能靠融资或者政策红利来解决问题。要尊重客观规律,切忌操之过急。
 
i黑马此次疫情,会让中国智造迎来弯道超车德、日等国的机会吗?
 
邵天兰我认为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从心态上,不能走极端,也不能妄自菲薄。
 
整体来说,疫情过后,对中国智能制造来说可能会有一些弯道超车的机会,但整体来说,我国与德日差距很大,超车不是我们这一代人可以短期实现的,可能是下一代或者再下一代人才能实现。
 
丁昊我同意天兰的说法,这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共同努力才能换来的结果。比如说汽车工业,德国的三大汽车巨头,也是经过上百年、数百家的汽车公司合并,才形成今天的局面。
 
最初德国的制造业不如英国,一提到Made in Germany代表的是次货,德国也并非是弯道超车,而是经过工业2.0、工业3.0的推进,才逐渐形成今天的国际地位。
 
我认为中国也是一样,工业4.0就是一个利好机会。中国制造业市场非常大,而且多样性,这是中国的机会。
 
至于中国智造能不能在这个大市场中长出来,还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综合在一起,才可能更好的推动产业发展。还有,一定要尊重市场规律。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