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芬商标已被抢注
商标抢注现象:布洛芬案例
一、商标抢注现状
在当下商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商标抢注现象屡见不鲜。以“布洛芬”这一药品名称为例,自2011年以来,其及其变体如“布洛芬 BUROVEN”“布洛芬美贝林”“布洛芬美林”等,被多家企业及个人纷纷申请注册。这些申请涉及化学原料、日化用品、医疗器械、办公用品等多个国际分类,累计申请量超过650项,目前已有十余件商标注册成功。
二、商标保护的包装设计
除了对商标名称的抢注,部分企业还注重商标包装的视觉标识保护。比如“芬必得”品牌的红黑剪影设计,其独特的包装盒剪影图案也受到了商标保护。
三、企业如何应对第5类药品商标注册限制?
由于药品通用名称如“布洛芬”在第5类(药品及医疗用品)注册受到《商标法》的禁止,部分企业在布局策略上做出调整。它们开始注册别名商标,如“布洛芬小柴胡”等组合名称商标,并拓展到其他商品类别如医疗器械。专利布局竞争也成为企业的重要策略。目前,我国布洛芬相关专利申请超过900项,其中350余项已获授权。每年的专利申请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涵盖制剂工艺、成分改良等多个方向。
四、法律风险与行业争议
商标抢注行为并非毫无风险。恶意抢注可能面临商标无效宣告及行政处罚。国家知识产权局已加大对囤积商标、抢注疫情相关名称等行为的打击力度。在此背景下,企业或个人在申请注册商标时,必须遵循诚信原则。行业内外对于商标抢注行为的争议也持续不断,如何在保护自身权益和遵守法律法规之间取得平衡,是每一个企业和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总体来看,商标抢注现象反映了商业竞争中的一些问题,也考验着企业和个人的战略布局及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在未来,随着法律环境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秩序的进一步规范,商标抢注现象有望得到有效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