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人工智能,能否跻身全国试验区?
首席记者王娉报道,随着2019中国人工智能大会在青岛胶州方圆体育中心的盛大开幕,人工智能的发展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这次大会不仅是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顶尖学术盛会,更是对青岛人工智能发展的高度期许和认可。
早在不久前,科技部发布的《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指引》已明确,到2023年,我国将布局建设20个试验区。这被视为避免无序竞争、发挥地方主体作用、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对于青岛而言,能否成为其中之一,无疑是人工智能发展道路上的重要机遇。
放眼全国,青岛的人工智能发展处于第二梯队靠后或第三梯队前端的位置。尽管有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的激烈竞争,青岛依然表现出迫切的发展愿望。回顾历史,青岛曾多次错失电子信息科技产业的发展机遇。如今,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第四轮科技产业革命正在兴起,青岛必须抓住这次机遇,才有可能在中国经济版图重塑中重新站回二线城市的前列。
青岛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其中,人才支撑和学术基础的薄弱成为短板之一。于立平,青岛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指出未来的人工智能引领者必须是颠覆性、革命性技术的掌控者。他强调,随着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将越来越精尖,技术升级的时间跨度会越来越短。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不仅需要拔尖人才,更需要一个团队、一个群落的概念。
目前,青岛缺乏一流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机构,缺乏一流的师资,难以培养出顶尖的人工智能人才。尽管如此,青岛仍有其优势。在“产业基础”方面,青岛得分较高。这次高端会议选址青岛,也显示了外界对青岛发展人工智能的认可和期待。
青岛在人工智能领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机遇,但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未来,青岛需要不断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学术基础,加强与其他城市的合作与交流,以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的快速发展。青岛人工智能领域面临人才短缺和企业规模不足两大挑战。尽管山东和青岛拥有优秀的生源,但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却难以留住,原因在于缺乏人工智能人才成长的沃土。投入不足影响了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和产出效果。相比之下,深圳大学通过强大的计算机专业教育为腾讯等企业提供人才储备,形成了良性互动。对此,青岛人工智能领域需要建立产业园区,引进和孵化人工智能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鼓励高校师生参与企业实践。
短板之二在于缺乏上规模的人工智能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领先企业的社会认可度极高,而青岛缺乏这样的领军企业。大多数企业只能算是自动化程度较高而已,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企业。发展人工智能需要一个完整的生态圈,像果园一样形成全周期的产业链才能赢得巨大的市场空间。青岛企业在人工智能产业链上主要扮演很小的角色,但因为城市产业生态的不完整,难以形成细分市场里的佼佼者。像在上海等成熟生态中的企业可以互相借力,而青岛在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尽管如此,青岛发展人工智能的机会并不少。人工智能具有技术和社会双重属性,需要在各个领域中渗透,并了解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需求。青岛虽在信息技术产业上不强,但传统制造业基础强大,这是一个突破口。青岛正在通过“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的攻势,推动人工智能成为青岛的重点新兴产业之一,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高地。在这个过程中,青岛需要充分利用其已有的产业基础,做好人工智能的应用升级。例如,在海洋传感器、海工装备等领域发展人工智能的特色产业。青岛还需要关注人工智能在苦、脏、险行业以及大数据密集型行业的应用机会,如无人驾驶矿卡、金融数据分析等。通过这些努力,青岛可以逐步建立完整的人工智能生态圈,吸引更多的人才和企业加入这一领域的发展中来。今年一月,山东省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正式启动,该中心由山东省的领先高校山科大牵头,联合了包括海尔、浪潮等七家龙头企业,西安电子科大等三所高校,以及青岛智能院等三家顶尖研究院所。该中心汇聚了人工智能领域的顶尖力量,旨在解决山东省人工智能产业面临的共性问题。负责人梁永全表示,中心致力于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综合体系,充分利用各个合作伙伴的优势,按照高校主导、支持、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思路,建立起多学科交叉、团队协同、技术集成的研发与应用平台。中心致力于推动技术转移与创新模式的发展,以满足山东省在智能制造、智慧矿山、智慧农业等领域的迫切需求。目前,该中心已经确定了构建人工智能开源软硬件基础平台等四大平台的建设目标。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青岛对人工智能产业的大力投入和政策支持,以及产学研良性互动的生态氛围的形成,山东省的人工智能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和产业升级的新机遇。这一切不仅将加速山东省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进程,也将为山东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让我们共同期待山东省人工智能产业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