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端变冷B端发热 资本风向让人工智能市场冷热交替
在当下这个时代,预测未来已不再简单明了,“未来五到十年”这一时间节点,成为了避免尴尬说辞的绝佳选择。尤其对于人工智能的C端市场来说,这个时间段仿佛成为了一个神秘的预测窗口。
作为近年来的流感级行业现象,人工智能无疑成为了科技领域的焦点。从意见领袖的布道,到大小企业的纷纷入局,人工智能的影响已经深入广泛。当我们谈论人工智能的崛起,其中的狂热程度堪比一场宗教盛会。
风向已经发生了变化。C端市场逐渐冷却,而B端市场则逐渐升温。这一变化在人工智能行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创业者们对此有着深刻的体验,一些人感受到资本的冰点,融资困难重重;而另一些人则感受到资本的温暖,身边热钱涌动。人工智能行业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
尽管有人工智能行业出现了资本寒冬的论调,但事实上,根据IT桔子人工智能创投数据库的统计,人工智能行业的投融资事件和融资金额一直在稳步增长。2017年截至目前,人工智能行业的投融资事件和融资金额已经达到了惊人的数字。更值得关注的是,投资特点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C端变冷,B端发热。技术+行业的解决方案开始吸引大量的投资。
在这个新的投资趋势中,一些具有明显特质的企业开始受到资本的青睐。这些企业要么拥有高技术门槛,能够探索行业前沿技术;要么能够提供技术解决方案,提高生产力,促进产业发展;要么做好基础层服务。近期的投资案例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如语音技术方案提供商、企业级基础云服务商、主打深度学习和视觉技术的公司以及物流仓储智能机器人公司等,都获得了巨额融资。
人工智能行业目前正处于算法和技术应用的红利期。资本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视不亚于任何时期,但前提是项目能够把人工智能技术跟某个产业、行业相结合,产生联动效应,提高社会效率和科技生产力。对于层出不穷的人工智能项目,资本已经开始关注项目背后的技术和产业价值,单纯的把人工智能技术商品化已难以获得资本的青睐。
C端市场面临着资本和市场的双重挑战。对于一些在人工智能领域布局较早的企业来说,近半年的市场变化仿佛是一场过山车之旅。对于C端产品来说,想要借助人工智能的东风并不容易。尤其是主打家庭服务类的人工智能产品,如果没有充分验证落地场景或刚性需求,很多企业可能会面临资本信心不足甚至是生存问题。
从产品和技术的角度来看,市面上的C端产品大致有两种研发路线。一种是集成第三方的AI技术做产品,另一种则是围绕自主AI技术能力做产品。对于前者来说,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快速集成出产品并开始商业化是当务之急;而对于后者来说,则需要不断提高技术门槛和壁垒以保持竞争力。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里人工智能C端市场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以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同时也需要面对挑战迎接未来五到十年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时光的推移,到了2016年,人工智能领域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一年仿佛一个拐点,技术的迅猛进步与解决方案的模块化使得整个行业变得热闹非凡。技术的集成难度大幅度降低,开发周期急剧缩短,原本需要一年时间进行研发与测试的项目,如今几个月内便可能实现量产。这无疑加剧了C端AI产品的竞争,使得市场泛滥成灾,产品繁杂且同质化严重。
对于依靠集成做产品的先行公司来说,其优势在于早期探索的市场经验与渠道布局。这种优势能否转化为商业价值和利润,能否形成竞争壁垒,是资本方深度考量项目的关键维度。面临技术门槛被打破和竞品增多的双重压力,所谓的市场先行优势变得岌岌可危。人工智能C端市场,在饱和的竞争中逐渐变成红海,初期市场的红利本就不大,随着众多企业的加入,利润空间被瓜分殆尽。想要成为市场的控制中心和入口级产品,企业需先在市场厮杀中生存下来。
那么,拥有AI核心技术的C端产品是否会有所不同呢?在消费者层面,无论技术是由自主研发还是集成自第三方,只要用户体验足够优秀,消费者并不关心背后的技术归属。所有的企业都面临着市场培育和商业化落地的难题。拥有自主的AI核心技术,对于资本来说,或许是一个持续扶持的理由。毕竟,人工智能时代是一个技术为王的时代,技术存在,梦想就在。
近期,凯泰资本在《人工智能5大投资逻辑》中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将优先在B端落地。主要原因包括B端对生产力效率提升的需求强烈,新技术可以显著提高效率;而C端对技术并不敏感,更注重体验和产品。B端场景和需求比较明确,如安防、政务、工业、商业等,与人工智能的结合更加紧密。
人工智能资本风向从C端到B端的转变,使得C端市场暂时进入一段冷静期。优胜劣汰的法则吹散了跟风泡沫,这对整个行业来说是一件好事。这个拐点也意味着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进入第二发展阶段,技术正在大范围过渡到实体世界,加速各行各业的AI化。期待当技术全面成熟进入第三发展阶段时,AI技术在个人场景中的广泛应用,真正成为新时代的基础设施,那才是C端的真正未来。尤其在服务机器人等领域,技术的突破将带来前所未有的用户体验。
生活小妙招
- C端变冷B端发热 资本风向让人工智能市场冷热交
- 为全球巨头输送人才: 胡宝星职校机器人班这三
- AI+时代将至,人工智能产业化仍要靠大数据
- 2025年AI创业挑战解析团队规模与成功关系探讨
- AI+医疗走出两会焦点 千亿级赛道走向规模化
- 碧桂园集团:建筑机器人为传统行业注入生机与
- 能干活的机器人多少钱,能干活的机器人多少钱
- 日本仿真智能机器人,日本仿真智能机器人负重
- 2016值得期待的那些科技进步
- 工业机器人:电气工程师月薪过万仍难求
- 同学们,能多考就多考点,这样可以优先选择“
- 在生物医学应用中,FLIR CMOS相机将成为sCMOS传感器
- 如何撰写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总结报告3000字?最
- 人工智能大火,BasicFinder要做数据采集、加工的“
- 各类外骨骼机器人进入人们视野之后,它的未来
- 跟新冠病毒“赛跑” 他要让机器人完成核酸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