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机器人盛市危言:低端重复同质化现象凸显

生活知识 2024-12-21 10:58www.robotxin.com生活百科

在东莞的金仁宝集团电子产品生产车间内,机器人的使用已经变得极为普遍。码垛机器人、机器手、机器臂等自动化生产设备覆盖了整个生产线,使得这里仿佛变成了一个机器人的世界。相较于高峰时期,该工厂的用工人数已经减少了约四分之一。这一转变的背后,是沈轼荣——新金宝集团CEO,计划在其工厂引入更多的机器人技术。作为全球第三大OEM厂商台湾金仁宝集团旗下的企业,该公司在东莞的机器人生产线已经开始量产。这一趋势反映出从机器人购买者到供应商的角色转变,表明机器人行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火热。实际上,从2015年开始,每周都有四到五家新的机器人企业诞生,显示了这个产业的中国速度。这种迅猛的发展态势让中国连续两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其火热程度可能只有几年前的光伏产业可以与之相比。这也解释了为何世界机器人大会选择在北京举行。在乐观的氛围中,也有一些人表达了对未来的忧虑。资深投资人周代数提醒道,机器人领域可能会像光伏产业一样面临问题。在经历大规模投资热潮后,可能会出现产能过剩等矛盾激化的问题。那么,现在是否是中国机器人投资的节点呢?这个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深思。在行业内,一些人通过努力不断靠近自己的梦想。例如俞志晨,他在推出第二代图灵机器人——人工智能级的机器人操作系统Turing OS的发布会上取得了成功,得到了曾经上司的肯定和鼓励。回顾俞志晨的创业历程,他在无线互联网和机器人两个方向上都看到了巨大的潜力。在创业初期,机器人市场的应用尚未显现,整个行业的难度非常大。与此国内人工智能起步较早的小I机器人在转型阵痛期后成功挖掘到了智能机器人应用的第一桶金。事实上,2008年是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关键之年。除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也处于酝酿期。从那时起,随着人工成本的不断上涨以及低端制造业“用工荒”的凸显,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应用逐渐得到了推广和普及。如今,中国制造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这也反过来倒逼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与此新一代劳动力的观念变化也促进了机器人产业的扩容。专家认为,中国的机器人市场正在迅速扩大,家庭服务机器人未来的市场空间更是巨大。中国正成为全球机器人群雄逐鹿的主战场,一个外国机器人企业老总甚至因为看好中国市场而计划长期驻扎中国上海。全球各大机器人生产商如安川、发那科、川崎、纳博特斯克等日系企业,现代、罗普伺达、阿尔帕等韩系企业,以及瑞士ABB、德国库卡、意大利柯马等欧系企业纷纷进入中国,成立子公司或合资公司,并在中国多地建设工厂和生产基地。特别是ABB,更是将其全球机器人事业总部及一大生产基地设在上海。

这背后,其实是一场国家战略之争。全球各大经济体都在积极布局机器人产业,美国有机器人技术路线图,欧盟有“火花”计划,德国有工业4.0计划,日本有机器人白皮书。在中国,部门也高度重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科技部、工信部相继发布规划,推动产业发展。预计到了“十三五”末,中国机器人产业集群产值将突破千亿元。

地方也在积极跟进,纷纷出台机器人相关扶持政策。而这场较量,更是一场年轻人的较量。像新松机器人的创始人曲道奎、博实股份的创始人邓喜军等虽然年过半百,但他们创办的企业却非常年轻。更多的年轻人如大疆创新的缔造者江滔等正在崭露头角。他们的活力和创新精神为机器人产业带来了新的力量。

一批跨界企业也加入了这场机器人的盛宴。如沈轼荣的新金宝集团从OEM转型为自有品牌的机器人生产线落地东莞并量产;雷柏科技则从机器人用户转变为卖方,其生产线自动化程度提高,大幅减少了用工数量。这些都显示了跨界力量在机器人产业中的活跃。

这场繁荣背后也存在隐忧。投资者周代数在投资机器人项目时发现良莠不齐的现象,他强调在甄选投资过程中需要对企业在人才、技术、团队、市场、战略等方面认真调研。与此随着机器人产业的火热,大量新企业涌现,产业园区也纷纷建立,这可能会引发风险。周代数警告说,需警惕机器人领域复制光伏产业的老路。确实,在繁荣的背后,我们更应看到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技术的积累与沉淀,需要政策的引导与规范。曾经,中国的光伏产业在尚德电力和双雄之一的江西赛维LDK的带领下闪耀世界,施正荣作为创始人以巨额身价成为中国首富。然而好景不长,随着破产重整的消息传来,光伏产业的辉煌似乎已不复存在。与此在机器人产业领域,国内企业正面临泡沫化的风险。对此,行业专家丁希仑表示担忧,他观察到机器人产业的低端重复同质化建设现象日益严重,许多投资者可能只是在“忽悠过日子”。尽管一些从业者认为高速发展中的机器人产业存在泡沫是正常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其中的问题。尽管有众多投资者涌入机器人产业,国产工业机器人的核心部件技术仍然受制于人。在全球工业机器人消费市场中,国产机器人的份额仅占一小部分。差距不仅体现在技术水平上,还包括核心部件如电机、减速器等制造水平的落后。行业领军者新松机器人总裁曲道奎也曾多次提出预警,指出技术空心化、应用低端化和市场边缘化是当前产业的三大潜在风险。丁希仑也坚信中国仍有机会在机器人领域取得突破。他建议借鉴法国对机器人领域的支持策略,通过引导的研究计划建立起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尽管目前国产机器人在技术上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但在集成创新方面仍有机会突破。雷柏科技等企业的例子显示,通过自主研发和与其他企业和机构的合作,中国企业在机器人领域正逐渐积累品牌信誉并拓展市场空间。“机器换人”的推动也在不断扩大市场空间。虽然行业内存在泡沫和虚幻化的风险,但企业仍在积极探索和创新。像俞志晨所说,“这种机会来了,不做肯定不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虽然目前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并持续努力,就有可能在这个领域取得成功。丁希仑和他的团队正在尝试将最新研发的“蜘蛛”版空间机器人市场化,并将其转化为货架上的产品。这将是他们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因为他们需要寻找那些愿意投入并专注的合作伙伴来实现这一目标。中国的机器人产业正在经历一场变革和竞争的时代。虽然面临诸多挑战和风险,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并持续创新,就有可能在这个领域取得成功并赶超国际先进水平。丁希仑坚信,中国这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对于服务机器人和医疗机器人等未来技术的需求潜力,将远超工业机器人的规模。同样看好这一市场的,还有三纬国际和图灵机器人等企业。

尽管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但这也正是机遇所在。机器人技术涵盖了感知系统、控制系统和认知系统三大核心部分。其中感知和控制系统虽然可以拥有多个,但真正被誉为机器人“大脑”的认知系统,却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其技术壁垒远超互联网领域。认知系统是人工智能的核心,也许在未来所有的机器人都将共享一个“大脑”。在这个领域,中国依然有机会站在技术革新的最前沿。俞志晨的这番话,为我们揭示了机器人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巨大机遇。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