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技改 “机器换人”换走落后产能
中山市的数千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正经历着一场技术与效率的革命。借助先进的自动化解决方案,“机器换人”成为推动企业转型的重要动力。这种减员增效的策略已经帮助这些企业减少了近16万员工,同时劳动生产率也提升了惊人的百分比。
走进一家位于板芙镇的牛仔裤生产企业——中山益达服装有限公司,我们看到一种全新的生产景象。通过引进牛仔裤高清印花技术,员工只需将牛仔裤固定在机器上,接下来的工作便由机器完成。机器的高速运作使得高清印花图案在短短一分钟内呈现在牛仔裤上,而且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污水排放。益达服装还建立了污水处理设施,实现了绿色生产,不仅达到了百分之百的污水回收率,还实现了百分之七十的污水循环使用率。这种环保与高效的生产方式展现了中山工业技术改革的新面貌。
在《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大背景下,中山正在积极响应技术改革的浪潮。尽管全市工业技术改革正在加速推进,但总体来看,全市的机器人密度仍然较低,全流程智能化仍然难以实现。那么,中山该如何借助技术改造从“制造大市”迈向“制造强市”呢?
近年来,“机器换人”已成为全球许多城市推动转型升级的关键手段。面对劳动力成本上涨和资源约束加剧的挑战,从“制造”转向“智造”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据统计,自中山市推出减员增效政策以来,已有数千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通过“机器换人”等措施减少了用工人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与全球平均机器人密度相比,中国的机器人密度仍然较低。以中山为例,虽然许多企业已经投入技术改造,但机器人的普及程度仍然不高,离全流程智能化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资金压力是阻碍企业实现“机器换人”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激发企业实施“机器换人”的积极性,中山市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除了加大技术改革的政策扶持力度外,还将完善相关金融服务,并在未来三年内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优质技术改造项目、“机器换人”设备租赁等。中山市还出台了实施细则,针对入库项目的技术改造进行扶持,包括股权投资、委托贷款、贷款贴息以及无偿补助等方式。
企业的声音也在呼唤的支持。广东亮迪照明有限公司的总监廖江表示,技术改革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单凭企业自身很难承受。他们希望能加大扶持力度。在中山的一些企业里,如乐美达公司,他们已经开始尝试购买中山本地生产的设备来推动自动化生产线的建设。他们委托南区奥美森研发制作的童车铝管柔性生产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条生产线能够在无人操控的情况下自动完成取管、弯管和打孔等工序,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并实现了标准化生产。这些企业的实践证明了的技术改造政策正在取得积极成效。按照计划,中山市将在接下来的三年内引导超过一半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新一轮的技术改造,并推动一定数量的企业进行“机器换人”。到2020年,中山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将达到一定的目标,智能装备产业增加值也将达到百亿规模。这一系列的目标和成果显示出中山在推动工业技术改造方面的决心和进步。在中山这座工业城市,像奥美森这样的生产自动化设备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是中山实现“智能制造”转型不可或缺的力量。回溯至2012年,中山荣获“数控一代”示范市的称号,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中山市数控装备服务体系的完善,以及数字化控制机械装备研发平台的建立。作为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山的装备制造业已崭露头角,特别是工作母机类装备制造,其数量和技术水平均位居全省前列。
在中山的众多企业中,松德智慧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凹版印刷领域,该公司凭借领先的技术,占据了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不仅如此,中山的工业机器人和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正如奥美森董事长龙晓斌所言,现在的智能制造设备技术已经与国际水平不相上下,价格更是优势明显。这为中山众多企业的智能化改造提供了有力支持。
面对如此形势,如何有效利用本土的优秀企业成为中山面临的新挑战。许多企业希望能更多地推广国产高端装备,并对使用这些设备的企业给予补贴。这不仅有助于国内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更能推动中山企业的智能化改造进程。
公共服务在智能化改造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中山市已认识到这一点,并致力于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平台服务。例如,“51自动化”中山智能改造公共服务平台便是其中的一项创新举措。该平台为企业提供智能无人工厂体验、智能改造方案制定等一系列服务。借助该平台,企业可以以优惠的价格采购智能化生产设备,并获得相应的售后服务。对于资金压力较大的企业,平台还提供了机器人设备融资租赁服务,进一步降低了智能化生产的门槛。
与此中山正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共同打造智能机器人研发和应用的平台。这将有助于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在格兰仕这个创新样本中,我们看到的是全员技工化的理念在智能制造中的体现。格兰仕通过自动化升级和技术改造,实现了生产效率的飞跃。如今,在格兰仕的生产车间里,“人机共舞”已经成为常态。
中山的企业和在智能制造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前进。随着政策的支持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山的智能制造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格兰仕的转型之路展示了其独特视角与决心。这家公司并不简单追随所谓的“机器换人”风潮,而是将技术改造与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相融合,实施全员技工化战略。在格兰仕(中山)家用电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赖云飞眼中,机器与人的和谐共存是格兰仕追求的理想状态。
走进格兰仕的黄圃基地两器车间,我们看到一条生产线在智能设备的帮助下,实现了高效生产。这里的员工数量保持稳定,但产量却连续两年来实现了超过20%的增长。这一切的变革都得益于智能化改造。但格兰仕所追求的不仅仅是机器自动化生产,他们坚信智能制造的真正核心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与智能设备的完美结合。从2013年开始,格兰仕就致力于培养产业工人的技能,打造一支适应智能制造体系的新型队伍。他们通过实施全员技工化制度,确保每一个产业工人都能适应新的生产模式。
智能化战略的实施不仅覆盖了生产流程,更是深入到供应链管理、设计研发、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环节。格兰仕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现了全面的智能化升级。这一战略代表着中山家电制造业的最高智能化水准。但格兰仕的转型并不简单。他们在推进智能化改造的也在进行人力资源的优化和升级。正如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林江所说,“机器换人”是一把双刃剑,既能解决当前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也可能带来大量的失业问题。企业在推进智能化改造时,必须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需求和发展现状。林江教授还提醒说,“机器换人”并不是孤立的政策指向,而是与企业的发展压力紧密相连。企业在选择是否进行机器换人时,需要量力而为,避免一刀切的做法带来的社会问题。格兰仕的转型之路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他们正在稳步地迈向智能制造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