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产业的“升级周期”,“中国制造”如何奋起直追?
不久前结束的北京冬奥会为我们呈现了一场科技盛宴,其中不乏令人瞩目的机器人表演。从开幕式上的无人机、机器人等硬核科技元素到竞赛场馆内各种实用的物流机器人、引导机器人和送餐机器人等,无一不展现着国内机器人产业的飞速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我国机器人产业如同芯片和汽车制造行业一样,奋起直追,势头强劲。
从“十三五”到“十四五”规划,国家层面始终强调要加强机器人产业核心技术的攻关,补齐短板,推动产品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显然,国产机器人产业正迎来一个升级换代的窗口期。
全球机器人产业随着智能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正迎来一个重新整合变革的关口。这样的背景下,国内机器人产业是否迎来了一个孕育新产业、新模式和新业态的“好机遇”呢?
究竟市场和技术,国内机器人产业缺少什么呢?从产业角度看,机器人可根据智能程度的不同分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三类。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335.8亿美元。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美的已成功收购德国库卡,显示出国内企业在这一领域的实力与决心。
相较于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整体发展较慢。尽管如此,国内市场对机器人的需求依然旺盛。另一方面,国内机器人技术水平已经显著提升。要想与国际巨头竞争,国内机器人产业和企业还需要解决核心零部件的问题。在整个机器人产业链中,上游的核心零部件是关键,如减速器、伺服系统和控制器等。掌握这些核心零部件,才能形成盈利能力。
当前,国内企业已经在伺服电机等领域实现了一定的国产替代。一些企业如优必选科技等已经在核心零部件上取得了突破。要完全实现核心零件的国产化以及高质量的产业化还需要进一步努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机器人产业在技术积累、产业基础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除了技术难题,国内机器人产业还面临着国际市场接受度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加大政策支持外,还需要加强与国际市场的沟通与合作。相信随着技术和市场的不断发展,国内机器人产业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这是一个关于突破自我、追求创新的旅程;这是一个以科技创新为引擎的时代;这是一个见证国内机器产业腾飞的新时代!面对当前机器人产业的现状,国产机器人企业正面临多方面的挑战。我国机器人产业起步相对较晚,尽管技术实力持续增强,但仍面临技术积累和稳定性方面的不足。正如王卫明所言,国内机器人在产业链的掌控能力方面相对较弱。对于已经具备一定资金、市场和技术实力的企业来说,打造产业链是扩大市场和影响力的关键途径,但目前国内具备这样综合实力的企业为数不多。
从产品结构角度看,我国机器人企业仍以生产低端产品为主,高端工业机器人依赖进口。要想在高端领域取得突破,除了不断提升技术实力外,还要面对国际巨头在商务关系和资金方面的壁垒,以及国际市场对中国企业的认可和信心问题。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努力和积累。
“中国制造”在机器人产业中仍有奋起直追的机会。技术的硬实力是不可或缺的,而机器人产业链的升级窗口也为国内企业提供了逐个击破的机会。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5G、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机器人能力边界持续拓展,为国内企业带来了升级的契机。
国内企业在新兴技术领域寻求突破,如激光雷达传感器、AI芯片、智能交互等,已有不少企业取得阶段性成果。国内拥有完善且低成本的供应链,随着机器人全产业链的逐渐成熟,二线品牌通过整合或被整合,将形成更强大的国产品牌,并有望向国际市场拓展。
另一方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机会还来自于应用场景的拓展。随着智能化时代的来临,我们对机器人的要求不再局限于本体的灵活性和自动化,而是向着易控、智能、互联的方向发展。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在快速增加,特别是在中小型制造业中,更轻量级的协作机器人应运而生。
协作机器人相较于传统工业机器人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灵活性,适用于中小型企业,能有效降低劳动力成本。数据显示,全球协作机器人的市场规模正在快速增长,预计到2023年将达到近百亿元的市场规模。
除了工业应用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也受益于应用场景的增加,且其发展潜力更大。情感机器人、教育机器人、医疗手术机器人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使得服务机器人的市场规模不断壮大。随着国内经济水平的提升和居民人均消费的增长,应用于个人及家庭的服务机器人规模也在迅速增大。
国产机器人在未来的突破口在于技术和场景的升级,但也面临着不少挑战。无论是工业机器人还是服务机器人,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国内企业需要不断提升技术实力,拓展应用场景,打造产业链,以应对国际巨头的竞争和挑战。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中国的企业在传统的竞赛舞台上并未展现出显著的优势。大部分的参与者只是扮演着集成商的角色,尽管他们能够在机器人产业链的某些环节中找到突破口并有所发展,但核心部件的技术仍然牢牢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面对外部的竞争压力和技术封锁,解决“卡脖子”问题已然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否则,仅凭市场需求,没有成本优势的话,国内工业机器人企业的长远发展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十四五”规划为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除了加速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进程,国内企业还需“另辟蹊径”,寻找新的增长点。在这一方面,中国的工业机器人领军企业如埃斯顿和节卡已经做出了表率。埃斯顿选择在焊接、喷涂等行业细分市场深化发展,而节卡则专注于协作机器人领域,希望在这个新兴细分市场中取得突破。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协作机器人销量喜人,同比增长超过20%,并已出现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本土品牌。
相对于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领域则面临着技术门槛相对较低、壁垒不深的挑战。由于服务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与工业机器人有所不同,更注重互动与避障能力,因此其上游核心是芯片、算法、激光雷达等技术。在这些技术领域,国内企业并未处于劣势,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优于国外企业。但这同时也加剧了国内服务机器人的竞争。以家用清洁机器人为例,已有众多品牌参与竞争。
对于国内服务机器人企业来说,竞争的本质在于如何构建更多的应用场景。以优必选科技为例,该企业坚持以智能机器人为载体,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积极解决社会重大问题,推出了多个行业的解决方案,如人工智能教育、智慧防疫、智慧物流等。平衡场景开发与商业应用之间的关系和技术创新同样重要。
对于像优必选科技这样的行业巨头来说,推动实现场景应用的落地更是其肩负的责任。这需要企业不断试探市场,寻找战略高地,从而获得先发优势。总体来看,我国机器人行业发展虽然面临一些挑战,但由于进入时机晚也让我们有机会寻找新的增长点,从市场缝隙中寻找前景,逐步实现技术上的“弯道超车”。未来,国内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前景仍然充满希望,政策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对于国内机器人企业来说,寻找并深耕细分市场,逐步打磨技术,或许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