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工智能及机器人领域的创业,投资人怎么看?
站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发展前沿,众多创业公司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无疑是资金。而投资人们最关注的,同样也是这个问题。当两者在CCF-GAIR大会的投资人专场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独角兽的梦想是否触手可及?
在这场深度对话中,真格基金的顾旻曼与红点资本吴峰、联想之星吴炳见、昆仲资本姚海波以及云九资本邱谆等投资人,共同探讨了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的投资热点和未来趋势。
(从左至右依次为:吴峰、吴炳见、姚海波、邱谆以及顾旻曼)
顾旻曼首先开场,介绍自己机构和投资情况,以便大家更好地了解他们。吴峰详细介绍了他们在AI领域的投资布局和成果。他们在美国成立的实验室由安卓创始人领导,并且在机器人领域也有所布局。在国内,他们主要以A轮为主,曾经投资过360和美拍等知名企业。
吴炳见则强调了天使轮和A轮投资的重要性,尤其是人工智能领域。他们希望通过以往的投资组合与创业者进行更多交流,并与投资者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姚海波表示,他们是昆仲资本,专注于TMT(科技、媒体、电信)领域的早期投资,已经在AI领域投资了几家企业。速腾聚创是他们投资的,在美国也投资了无人机运输公司。
邱谆来自云九资本,其团队由光速中国和德迅投资的前成员组成。他个人的重心放在深度科技,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人工智能领域。
这场对话不仅展示了投资人们在AI和机器人领域的深度布局和投资成果,也为创业者提供了与投资人的交流机会,为未来可能的合作打下了基础。顾旻曼:我是真格基金的顾旻曼,真格是一家早期TMT投资机构,我们对AI领域寄予厚望,今年也在积极寻找优秀的投资机会。谈及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的投资热度,可以说我们见证了这一“风口”的到来。那么,有哪些标志性事件能证明这一点呢?
邱谆:无疑是阿尔法狗(Alpha Go)的成功。人工智能虽然早在1997年就在美国学院派中受到热烈关注,但真正走入大众视野的是今年的阿尔法狗。自2012年开始,深度神经网络的研究在图像识别领域取得突破,阿尔法狗更是以其围棋大师级的实力,证明了人工智能的能力。
姚海波:关于风口是否来临,可以从一个现象观察出来——当中国的同类公司估值超过湾区同类公司时,就意味着风口来临。这反映出中国资本充足,投资热情高涨,大行业受到广泛关注。对于AI和技术的投资,我们会以更加理性的态度看待。
吴炳见:当前,高阶人才纷纷萌生创业念头,风险投资也在积极筹备资金。风口之上虽然存在泡沫,但这确实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
吴峰:我想分享的是我们投资的实验室研发的机器人产品。
顾旻曼:对于美国市场AI创业者与中国市场的同行之间的差异,除了更容易在中国市场拿到资金外,还有哪些特征呢?
邱谆:美国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业界,对AI的研究投入都是巨大的,并且有着长时间的积累。他们在技术层面更为扎实。而在应用领域,美国的AI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如医疗、电商、广告、营销、农业、机械制造等,图像识别技术更是广泛应用。相较之下,国内的公司多是从其他领域转型而来,在技术储备和大环境方面还需努力。吴炳见谈AI创业:从估值到实际应用领域的洞察
对于许多初创的AI企业来说,美国的估值环境似乎并不如国内优越。早期阶段,这些企业往往会被大公司收购,导致它们的估值远低于同等规模的国内公司。中国的AI创业者无需悲观。许多美国公司在中国设有办事处,他们深谙如何在中国获取投资人的资金并享受的优惠政策和扶持。这些都是国内创业者可以借鉴的策略。
提到美国的创业者,他们更倾向于搭顺风车的方式,而中国的创业者则志向于做大。由于中国的算法人才数量可观且极其优秀,因此做大是许多创业者的首要目标。而在美国,许多初创企业在融资A轮时,估值仅为一两亿,最终可能被大公司收购,成为其旗下的一个部门。
对于如何使AI创业回归实际应用和商业本质的问题,技术实力和营销能力的配比是一个核心议题。吴峰表示,尽管创业者可能都是技术驱动,但从投资人的角度看,技术优势可能会随时间消逝。在AI领域的创业中,从B端切入的团队,其行业领导力及销售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现阶段,销售能力对于企业的发展尤为关键,但决定企业最终规模的仍是CEO的素质。
谈及AI和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吴峰最为看好自动驾驶领域,认为这将是AI最好的应用场景,甚至可能出现下一万亿美金市值的公司。对于创业者,他建议关注算法、高精度地图、车内娱乐系统以及车载安全等领域的机会。除金融和医疗领域也是吴炳见特别看好的领域。金融领域因其数据密集的特点,每一个数据的优化都可能带来成万上亿的价值;而医疗领域虽然当前数据尚未完全云端化,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其潜力巨大。
中国的AI创业环境充满机遇与挑战,创业者需结合技术和市场实际,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同时借鉴国际经验,以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姚海波对于无人驾驶领域充满热情,特别是雷达技术,他认为雷达就如同智慧的眼睛,不仅应用于汽车,还应用于大疆的无人机等。他对无人驾驶、机器人(包括智能机器人)的发展前景非常看好,认为这些技术将在多种场景中广泛应用。他的最终愿景是发展中国特色的智能制造和AI。
邱谆则对人工智能领域近年来的最大突破——图像识别抱有深刻见解。他认为可以从图像识别入手,开发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他提出了两种可能的类别:一是用最新的深度学习方法进行图像识别,颠覆现有的市场;二是在大规模场景下抽取特定模块,制作成具有特殊功能的产品。他还强调,将人工智能与移动互联网结合是未来的趋势,通过手机上的应用程序来实现这种结合,例如运用深度学习能力的图片应用。
对于AI创业团队如何结合技术实力和商业运作能力,以及团队组合与磨合的问题,邱谆认为磨合非常重要但也很困难。他建议,在投资时,他更看重团队成员之间是否已经经历过磨合期,比如是否是同学、校友、室友、老乡等关系。对于刚刚认识的两个人去磨合,本身就存在风险,并且没有很好的方法论去实现。他举了房多多的例子,这个高估值的创业团队是由背景不同的成员组成,但他们之前在学校的经历让他们成功磨合,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些专家对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的前景充满信心,并认为这些技术将在未来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他们也强调了团队合作和磨合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姚海波分享:我补充一个特别的案例,我们投资了一家夫妻公司,丈夫和妻子都在美国待了十年。丈夫像是企业家中的科学家,较为内敛;妻子则是科学家中的企业家,性格活泼。他们夫妻搭档让我们感到放心的主要原因是家中的决策由妻子主导,丈夫则担任CTO,虽然这种组合也会受到一定影响,但互补性很强。
另一个例子是我们之前投资的一个团队,三个核心成员都是斯坦福出身,技术水平相当。最终,他们选择了情商较高的创始人作为团队领导。情商的重要性在于他善于与中国本地的企业家、生意人和打交道。对于创业的科学家们来说,要么自己成为科学家中的企业家,要么尽快找一个企业家合作。
吴炳见投资理念:我们在投资时也非常重视团队。过去投资的案例中有三类组合让我们印象深刻。第一类是天资卓越的少年创业团队,他们吸引了大牛加入,以现金和期权的方式增强团队实力,爆发力惊人。第二类组合是科学家和商人的搭档,如一位剑桥教授和他的商科同学共同创业,因精力无法兼顾教学和研发,两人互换了角色。第三类是我们偏爱的组合,即来自BAT等大公司、真正赚过钱的技术专家带领的团队,他们的成功概率更高。
吴峰观点:现在的创业团队可分为技术、产品、运营和生意四类核心。不论哪一类,CEO的能力必须超出平均水平一大截。选择哪一类核心都要有足够的实力。这意味着创业团队必须明确自己的核心优势并围绕其构建强大的能力。
顾旻曼观察:感谢各位投资人的分享。一些数据或许能为我们提供新的视角:自1973年以来,美国所有上市公司中,有43%的公司是拿了风投的钱才上市的,这些公司的市值占整个美国股票市场的63%。这一数据反映了在现今时代,创业或企业发展时利用资本杠杆的重要性。我们很高兴看到一线投资人在AI领域的深入思考和布局,期待大家携手合作,共同创造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