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日常物品都在智能化,可是真的有必要吗?

生活知识 2024-12-12 14:08www.robotxin.com生活百科

近日,《大西洋月刊》刊登了乔治亚理工学院交互计算教授伊恩·博格斯特(Ian Bogost)的文章,文章指出我们已经生活在计算机的世界中。未来主义者们曾对机器抱有各种幻想,但现在,计算机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种日常物品都在逐步实现计算机化。

突然间,计算机无处不在,无论是手机、电视,还是烤面包器、门锁、婴儿监视器、榨汁机、门铃和燃气烤架,甚至到水龙头和花园浇水用软管,无一例外。

“智能”设备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日常物品的计算机化趋势正在不断蔓延。曾经,我们渴望将一些平凡的事物赋予新的生命力,但现在,质疑声开始涌现。人们是否真的需要智能手机控制的自行车锁或丙烷罐呢?他们真的需要这些可能并不如原来的“笨”设备可靠的新设备吗?

人们似乎确实对这些设备有着不断增长的需求。据估计,目前联网设备数量已经达到数十亿,到2020年,市场规模可能高达2500亿美元。

为什么这些设备仍然受到欢迎呢?一种解释是,制造商渴望将他们的产品智能化,从而获取更多的收入、更多的控制权,以及更多鼓励消费者替换旧产品的机会。这些设备收集的数据形成了一个次级市场。例如,扫地机器人制造商希望通过分析机器人的移动情况,推断出家庭的楼层平面图,并将其转化为商业智能进行出售。

除了市场的推动作用,更重要的是,普通物品的计算机化本身已经成为一种目的,而不仅仅是一种实现目的的手段。随着计算机化趋势从台式机和后台蔓延到手机、相机、汽车和门锁,人们对计算机的喜爱已经扩展到其他更普通的物品上。人们越喜欢用计算机来做各种事情,一旦离开计算机,他们就会感到生活不完整。

计算机化趋势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以一款名为GasWatch的丙烷罐测量器为例,这款设备与智能手机应用相配套,旨在避免煤气罐在使用时突然耗尽的情况。每次看到这样的设备,我都会感到惊讶,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个荒谬的产品。人们真的需要计算机来监控丙烷用量吗?显然,使用便宜的计量器就足够了。

随着联网的设备和服务变得越来越普遍,对这些设备的制造商的批评似乎也无济于事。例如,联网烤面包器声称可以帮助人们“更智能地烤面包”,连接智能手机的自行车锁则声称要“消除钥匙遗失和忘记密码带来的麻烦和沮丧情绪”。还有智能恒温器、智能监控摄像机、婴儿监视器等设备也在积极推广其联网功能。这种趋势的扩散速度超出了我的预期。

这些问题伴随着计算机化的趋势而出现。成本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传统的自行车锁售价通常在10到15美元之间,而联网的自行车锁的价格则高达其十倍之多。安全和隐私问题也不容忽视。据说美国中央情报局曾在三星电视机里植入后门程序来实施监视。婴儿监视器也可能因为被黑客入侵而导致对话被偷听。僵尸网络可以控制大量的安全性较低的联网设备来对域名系统发动攻击。最后还有可靠性问题困扰着联网设备,一旦网络出现问题或者应用服务无法正常运行可能会导致这些设备无法正常工作。例如一些智能门铃用户反映有时无法发出响声或者延迟响应等问题。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似乎正身处于由机器和人工智能驱动的新时代,人们对于机器和我们未来关系的讨论也日益热烈。就如同科技评论家尼古拉斯·卡尔所指出的,尽管当下飞行汽车、机器人房屋等高科技产品的设想还未成真,但我们不能忽视一个现象:计算机已逐渐融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了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此一种关于人类与机器融合的设想正在兴起,不论是通过生物黑客技术还是模拟意识的方式,未来的图景似乎既令人憧憬又遥不可及。

这种距离感或许减弱了人们对于AI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的恐惧,也模糊了对机器在人类生活中角色的真实认知。计算机已无处不在,人类生活与之紧密相连,人们对此已习以为常。

回溯至模拟机器的时代。近70年前,阿兰·图灵提出了一项思考实验,即模拟游戏,该实验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图灵认为,当机器能够表现出类似人类的行为时,它们将最具说服力。这一理念如今在智能手机和智能家电中得到了实现。计算机科学家们误解了图灵的实验初衷,将其视为模拟或替代人类大脑的挑战。

图灵测试已成为评估计算机角色的关键指标,聊天机器人等智能程序的出现更是印证了这一点。但我们必须明白,图灵从未断言机器具备思考能力,更不用说超越人类智能了。相反,他猜想的是机器能够展现出令人信服的行为。随着计算机科学的进步,“通过”图灵测试更多地意味着程序的成功模拟而非真实的智能水平。这种误解可能标志着图灵愿景的终结,但他对计算机硬件设计的贡献仍具有深远影响。

在日常使用的计算系统中,我们使用的计算机都在尝试模拟其他事物。它们不仅仅只是模仿人类行为,更在某种程度上扮演着计算器、账簿等角色的模拟者。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模拟成功的机器逐渐替代了它们所模拟的对象。例如,文字处理器不再仅仅是模拟打字机或秘书的工具,而是生成各类书面材料的首选工具。如果它们得到广泛应用和普及,这些模拟的机器将真正取代传统机器的地位。

计算机的使用已经逐渐脱离了其原始目的,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只有当问题能够通过计算系统解决时,它们才被视作真正的问题。物联网设备就是这种新理想的例证之一。通过观察硅谷科技公司如何设计其产品服务也能发现这一趋势。例如,面对社交网络上的辱骂行为问题,Twitter和谷歌等公司选择使用AI技术来检测和遏制这种行为的发生。这种趋势使得科技公司不断寻求可扩展的解决方案来应对产品和服务面临的挑战。“反向图灵测试”成为了这些公司追求的目标之一。他们希望通过测试和理解机器行为的方式来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推动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见证了一个新时代的诞生和变革——人与机器的融合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未来愿景而是正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实。当被问及穆迪的言论时,Twitter的发言人明确表示,该公司采用计算系统和人工系统相结合的方式来审查安全内容,但具体细节尚未公开。这一表态似乎给人们带来了一丝希望,然而结果却喜忧参半。

Twitter声称其在打击辱骂行为方面已经取得了进展,但显然,最严重的情形仍未得到足够重视。谷歌的Perspective系统也会因简单的打字错误和否定言语而受到蒙蔽。尽管从商业利益的角度出发,这些问题需要尽快解决,但创建一个更安全的网络空间,依赖的应是计算解决方案。不可否认的是,人工内容审查面临极大的挑战,面对海量的内容(正如Twitter所强调的),需要计算系统来实施管控。

管控辱骂内容是一项极其艰难的挑战,这主要是因为全球网络是由无数可以相互匿名互动的人组成的,人工干预难以高效实施。Twitter的回答基于一个假设,即他们的服务(主要由应用和服务器自动提供)本身没有问题,需要的只是找到适合的计算管理方式,然后将其融入服务中。

如果我们深入思考,就会发现这种现象并不仅仅局限于科技领域。人们之所以选择使用数字服务,不仅仅是因为它们实用高效,更因为它们是获得使用计算机的快感的途径。这种快感来源于随时随地都能享受到在线的便捷和乐趣。这正是许多服务和应用所追求的成功——将普通的现实体验转化为计算体验。

如今,计算机不再试图证明自己像人类一样智能,而是努力说服人类它们真的是计算机。这种现象被称为“反向图灵测试”。在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项目将图灵测试作为一种体验,而不是衡量智能的标准。以Uber为例,它的成功不仅来自于对劳动力的有效利用,更在于让人们通过智能手机就能轻松打车,这种数字化体验正是其吸引力的关键所在。

随着技术的发展,许多传统设备逐渐实现了计算机化。门铃、汽车等日常用品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了新的吸引力。这种数字化的愉悦感让人们越来越离不开在线世界。离开科技产品,人们可能会感到无所适从。计算机化的行动正在成为一种自我指涉:将越来越多的东西变成计算机,从而延续人们的情感连接。这种现象也引发了对未来的一些思考:我们是否正走向一个全面计算机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我们将如何平衡技术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计算机真正的威胁所在

随着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被计算机深深渗透,仿佛整个现实世界都被编程嵌入到了数字化的虚拟世界中。如今的一切,似乎都绕不开计算机的核心作用。

在这个技术文化的背景下,以往被认为是剥削的问题——企业的数据收集、隐私侵犯以及我之前提到的“过度就业”(人们无偿为科技巨头如Facebook、谷歌等贡献劳动)——其实只是人们主动或被动选择的结果。

未来的希望与挑战并存,尤其在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中。哲学家尼克·博斯特罗姆提出的“超级智能”概念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可能的世界,那里充满了奇迹和危机并存的可能性。一旦超级智能成为现实,我们可能会进入一个既摆脱了乏味单调工作的新时代,也可能会因潜在的机器人灾难而遭遇危机。对此,另一种观点来自哲学家大卫·查尔莫斯和计算机科学家雷·库兹韦尔提出的“奇点”理论,他们认为计算机在达到某种计算性能后,将能够模拟人类大脑的功能。如果真的达到这一天,人类或许能将意识上传到机器中,理论上实现生命的无限延续。如今,库兹韦尔在谷歌的工作就致力于对抗死亡的研究。

尽管有人觉得超级智能是早已存在的技术而非未来的创新,但现实的状况是,智能机器的发展已经超越了我们对于灾难的想象。它们并不是在制造恐慌的灾难制造者,也并非让人长生不老的神秘工具。它们只是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图灵被誉为人工智能之父,但他所描述的机器能够激发互动的情况,并不等同于真正的智能。计算机真正的威胁不在于它们可能会利用未来的智能和技术取代或摧毁人类。相反,真正的威胁在于它们可能像现在一样平庸无奇,一样缺乏创新力,但却仍然逐渐取代我们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这种平淡无奇的威胁,可能会让我们失去对自我价值和意义的思考,这才是计算机真正的威胁所在。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