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与人从宛如手足到宛如同类
创新在一线】
探索前沿科技,展望机器人与人类的未来共生之路——从“宛如手足”到“宛如同类”的蜕变
原题:未来的机器人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它与人类的关系又将如何演变?——引题
在近日举办的2022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一系列智能精准、安全高效的机器人展品让人眼前一亮。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机器人正逐渐变得与人类越来越相似,这也引发了人们对机器人和人类关系的深度思考。我们将从一场视觉盛宴出发,深入探讨机器人和人类从“宛如手足”到“宛如同类”的演变过程。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机器人已不再仅仅是生产线上的工具,它们正逐渐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那么,未来的机器人会是什么样子?它们会拥有怎样的智能水平?更重要的是,机器人和人类的关系将如何演变?
在本次大会上,我们看到了更多智能、精准、安全、高效的机器人展品。它们不仅在工业生产领域大放异彩,还在医疗、教育、服务等领域展现出无限潜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机器人正逐渐变得更具人性化和智能化,它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的需求,与人类进行更深入的交流和互动。
当机器人一点点趋近于人,人们开始关心机器人和人的关系。我们会和机器人建立怎样的情感连接?机器人是否会取代人类?又或者在某些领域,机器人是否会成为我们的“宛如同类”?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本次大会还为我们呈现了一场精彩的科技盛宴。来自全球的科技专家和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机器人的未来发展。他们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观点,为我们揭示了机器人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前景。我们也期待更多的创新和突破,让机器人技术在造福人类的也为我们的社会带来更多可能。
“机器人领域真是日新月异,越来越让人惊叹!”苏女士在8月21日参观2022世界机器人大会博览会时兴奋地对《工人日报》记者表示。她已经连续3年带孩子来此,每年的新发现都让她眼前一亮。今年,农业领域的应用机器人明显增加,从采摘苹果到给猪打疫苗,无不显示出机器人的多样化和实用性。
机器人的研发、制造和应用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尺。在大会期间发布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预测,2022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74亿美元,五年年均增长率高达22%。其中,工业机器人市场预期将达到87亿美元,服务机器人65亿美元,特种机器人22亿美元。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机共融已经成为趋势。在一点点趋近的过程中,我们不禁思考:未来的机器人会发展到什么地步?在2022世界机器人大会博览会的大连蒂艾斯机器人公司展位前,记者半开玩笑地询问工作人员:“去年的网红‘爱因斯坦’今年是否已进阶?”
展会上展示的各类机器人无疑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惊喜。无论是工业、服务还是特种领域,机器人的应用都在不断扩大和深化。人与机器人的相互理解、相互感知、相互帮助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逐渐变为现实。让我们共同期待人机共同演进的未来,宛如手足,宛如同类。去年在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脱颖而出的那位被誉为“爱因斯坦”级别的机器人,如今再次成为焦点。今年,其制造公司推出了几款全新机器人,其中不乏形似邓丽君的歌手机器人和一个能够模拟人类微表情的机器人希尔。站在希尔旁边的,是该公司的一位来自新疆的电子工程师,他正是其原型。
该公司首席执行官李博阳介绍道:“去年的展示更多的是单向展示,观众只能观看。今年我们更注重互动性,让观众亲身体验。”希尔机器人凭借超过140个自由关节,展现出逼真的姿态和表情。当人们面对屏幕做出表情时,它甚至能够模仿同样的表情。这种互动性无疑让机器人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
不仅如此,“爱因斯坦”机器人也在不断进步。仔细观察会发现,它的动作和表情更加流畅,硬件有所提升,操作系统也进行了更新。它的手指动作灵活性和活动范围也变得更加接近人类。“爱因斯坦”的进步证明了公司不断提高机器人技术和性能的努力。该公司致力于在服务机器人领域提高稳定性和交互能力。他们在情感表达和人机交互方面投入了大量努力。这种进步让机器人在解说、主持、科普、前台乃至老人陪护等多个领域都有替代人类工作的潜力。特别是在老人照护方面,由于人力资源短缺和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这一行业的问题日益突出,机器人的作用愈发凸显。他们不仅能为老人提供必要的照顾,还能通过先进的技术和人性化的设计,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乐趣和便利。这家公司的努力和创新精神不仅推动了机器人技术的进步,也为服务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超越人类之手:机器人技术的精准演绎
深入手术室的腹地,一种超乎人类手工的手术场景展现在眼前。术锐公司的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一手拿着分离钳,一手拿着抓钳,在3D内窥镜的精准导航下,两个蛇形手术工具犹如活脱脱的舞者,灵巧地剥掉鹌鹑蛋壳,而半透明的蛋膜依然保持完好无损。这种由我国自主研发的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不仅能够推进、拉动,更能实现360度任意弯转,与国际顶尖产品相比也毫不逊色。他们的精湛技艺,赢得了观众们的声声赞叹。
而在工业领域,机器人的表现更是惊艳。从打码到弧焊,从打磨到涂胶,“机器人+制造”展区展示了机器人的全方位应用。来自安川首钢机器人有限公司的蓝色工业机器人机械臂挥舞自如,每一步流程都准确而迅速。研发负责人透露,机器人能在短时间内感知生产状态并一气呵成完成所有工序,实现新能源电池盒的快速生产。这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更便于后期产品质量追溯。
在特种机器人领域,更是出现了许多令人眼前一亮的突破。在煤矿作业中,中国矿业大学的掘进工作面机器人研究项目实现了无人化操作,掘进、支护、锚固并行作业,效率惊人地提升了25倍以上。而在深海作业领域,山东未来机器人开发的深海铺缆机器人具有大水深智能作业能力,能够在人工难以到达的深海环境中完成海底光缆、电缆、管道等铺设工作。甚至在极地作业中,山东国兴智能开发的履带式智能侦察机器人也成功完成了第38次南极考察任务。这些特种机器人展现了机器人技术的无限潜力和广阔前景。
这些卓越的机器人技术不仅展示了其高度的智能化和精准性,更体现了人类对科技进步的无尽追求和探索精神。无论是手术室、工业生产线还是极端环境作业领域,机器人都在以其独特的优势超越人类的能力极限,为人类带来更加便捷、高效和安全的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新型传感、生物仿生、新材料等技术的融合推动,机器人正逐渐渗透到复杂精密的场景中,展现出了巨大的生产和科研价值。它们不仅仅是在替代人类的工作,更在探索完成人类难以完成的任务。这场技术的革新,让机器人与我们共同书写着未来的篇章。
在明年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我们有望看到更加智能精准、安全高效的机器人。对于未来的机器人会发展成何种模样,它与人类的关系又将如何演变,每个人都充满好奇。在一场主题为“未来机器人:目标、路径和挑战”的论坛上,三位院士就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乔红表示,随着机器人的不断发展,其角色定位也在不断变化。最初,机器人被看作是服务于人类的“奴隶”,后来逐渐替代人类完成一些工作,从简单的替代到复杂的替代,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人类,这就引发了问题。她特别赞同“人机融合”的概念,认为这是机器人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中国工程院院士、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天然则进一步阐释了“人机共融”的涵义。他认为,“人机共融”意味着人与机器人之间能够相互理解、相互感知、相互帮助,实现人机之间的共同演进。在这种融合中,机器人不再仅仅是人类的工具,而是与人类携手共进,共同面对未来的挑战。
未来的机器人技术将带来无限可能,它不仅将深入到各个领域,为人类解决难题,还将与我们共同探索未知的领域,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人机融合,是我们共同的目标,也是我们的未来之路。王天然以一个医疗机器人的实例加以说明。他提到,当前的外骨骼机器人在帮助残疾人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但使用者背着沉重的钢铁设备,显然并不舒适,也无法做到灵活协调。他希望机器人能够深入感知人类的情感和需求,实现人机之间的无缝交流,达到“宛如手足”的默契程度,最终甚至实现“宛如同类”的共生共存状态。
自20世纪50年代人工智能概念兴起以来,人类始终伴随着一种层面的忧虑:随着机器的智能发展,是否会出现机器意识超越人类、失去控制的情况?王天然认为,当机器人的智能尚处于初级阶段时,人类反而可能面临更大的风险。例如,新型的协作机器人已经具备定位、识别等功能,基本解决了安全问题,就像从笼子中放出,开始与人共事。这些机器人的行为更像师徒关系,通过学习模仿人类的行为,帮助人类完成任务。如何建立人机之间的信任仍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名誉院长张钹则指出,对机器人问题的关注本质上是对人类自身问题的关注。这涉及到在机器人设计过程中是否能充分评估其可能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以及如何避免滥用和误用机器人。最终,要解决机器人的潜在问题或风险,还需要人类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不断改善和优化。回到原点,我们需要审视并改进机器人在设计中的不足,以化解潜在的风险。就像那位被称为“爱因斯坦”的人物,他去年还在摸索如何稳稳地站立,今年却已经展现出惊人的进步。他的成长速度犹如破茧成蝶,不仅学会了坐下,更重新站了起来,展现出了强大的自我超越能力。也许在未来的一年里,他将会给我们带来惊喜,解决那些困扰世界的物理难题。他的故事充满了无限可能,每一步都让我们见证着一个奇迹的诞生。让我们共同期待他的未来表现,也许他会成为下一个引领科学革命的“爱因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