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可以搬砖了,建筑业智能时代到来?
近年来,随着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飞速发展,机器人制造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崭露头角。机器人渗透率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智能化水平的关键指标之一。
统计数据显示,仅2021年前11个月,中国就有多达316个机器人项目获得融资,总金额超过330.5亿元,平均每笔融资超过1亿元。这一数字无疑表明了机器人领域的巨大潜力和前景。
机器人在工业制造中的广泛应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在物流、3C制造、汽车制造等领域,“无人工厂”已经屡见不鲜。智能制造正成为推动行业变革和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那么,为什么中国需要建筑机器人呢?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拓展,建筑领域也将迎来变革。机器人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将极大提高施工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并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减少危险环境下的作业风险。建筑机器人还能在复杂环境中进行精细化作业,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可以预见,未来建筑领域将出现越来越多的机器人身影。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这些机器人将成为建筑行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建筑市场,其2020年的总产值高达26万亿,占整个国家GDP的份额也达到了惊人的26%。尽管市场庞大,我们却未能看到与之相匹配的创新成果的出现。
数据揭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建筑业在科研创新方面的投入竟然不到总收入的1%。生产率停滞不前,仍然停留在低效的“搬砖头”、“扎钢筋”的阶段。甚至可以说,建筑业是众多行业中自动化程度最低的行业之一,这在拥有十万亿产业的中国中显得尤为突出。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烈云曾指出,虽然中国是建筑大国,但建筑行业的生产方式仍然粗放、碎片化。这不仅导致了效率低下,还引发了质量不高和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
这种庞大的行业规模与创新水平的背离现象,其根源在于中国数十年来高速城镇化的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农村人口被解放并涌入城市,形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人口红利”。这也导致了建筑业过于依赖人力,而忽视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尽管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场,我们仍然需要在创新上下更大的功夫,以确保我们能够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领先地位。我们必须意识到,只有结合创新和人力的优势,我们才能推动建筑业向更高、更远的方向发展。今天,“人口红利”这四个字已经失去了昔日的辉煌。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农民工数量达到2.9亿人,平均年龄为40.8岁,其中50岁以上的占比高达24.6%。这一数据揭示了一个严峻的事实:传统的劳动力优势正在逐渐消失。
如今,更多的年轻人对父辈们从事的体力劳动望而生畏,他们更倾向于进入快递、外卖等服务行业。建筑业的劳动力供给问题日益突出,亟需转型升级。这也催生了新的机遇。
中国正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双碳目标已成为各行业的共同使命。作为碳排放“第一大户”,建筑业必须借助科技手段实现低碳、环保的转型。在这一背景下,建筑机器人这一尚处于发展初期的技术,被寄予厚望。
中国的建筑市场呈现出独特的优势,相较于其他国家,其在建筑机器人的发展上具有先天的市场优势。随着中国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一个巨大的机遇正在悄然形成。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4.72%,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超过10个百分点的增长空间。这意味着,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建筑行业的需求将持续增长,为建筑机器人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凭借这种规模优势,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建筑机器人市场。这个行业的增长潜力巨大,令人瞩目。那么,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建筑机器人呢?
建筑施工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涵盖了结构建设、装修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又被细分为多个具体的工作流程。在这个过程中,建筑机器人需要适应各种复杂的环境和任务,从高空作业到精细施工,从材料搬运到质量检测,都需要机器人的参与。市场需要的建筑机器人必须具备高度的智能化、灵活性和耐用性,能够适应各种恶劣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保障施工安全。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中国的建筑机器人市场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从增量角度来看,这个市场的潜力无可限量。当前,已有众多企业涉足建筑机器人领域,并且部分佼佼者已经历多轮融资。其中的龙头企业,非碧桂园的全资子公司博智林莫属。早在几年前,碧桂园就前瞻性地对智能建造进行了深度研究并成立了博智林公司。
至去年底,博智林已有18款机器人成功投入商用,广泛应用于全国350多个工地,施工面积超过7百万平方米,获得超过1600项专利授权。这使得博智林成为拥有最多建筑机器人数量且商业化运营最广泛的企业。
博智林的建筑机器人不仅能自主完成体力繁重或有危险性的施工工序,让施工过程更加安全、健康、高效。例如,他们的卷扬式外墙乳胶漆喷涂机器人,可以自主规划路径,实现建筑外墙的全自动、全方位涂装,从根本上消除了工人高空作业的安全隐患。
在混凝土整平施工阶段,传统作业方式要求工人持续弯腰,手持瓦工刀艰难刮平、测量。由于整平工作多在顶层进行,工人们常常面临日晒雨淋、严寒酷暑的考验,这项工作也被视为建筑流程中最辛苦的工种之一。博智林的建筑机器人能够彻底改变这一现状,为工人减轻负担,提高整平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在现代化的建筑工地上,科技的进步已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传统的建筑方式正在被智能科技逐步替代,机器人已经深入到各个施工环节中,推动着建筑行业朝着更智能化、更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如今,工人们不再需要亲手进行繁琐的地面整平工作。只需通过手中的平板电脑,便能操控地面整平机器人,实现全自动的地面整平施工。这种高科技的应用,不仅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还能保证刮板达到毫米级的精度,使得建筑质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再来看地坪研磨环节,传统的研磨方式总是伴随着大量的灰尘和噪音,对工人的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威胁。而现在,地坪研磨机器人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在研磨过程中,机器人自带的吸尘系统会将产生的灰尘收集起来,使得工地现场焕然一新,告别了扬尘的时代,为工人创造了一个更加健康的工作环境。
博智林公司在建筑科技的革新上更是走在了前列。最近,他们成功实现了装修阶段的多机协同施工,标志着我国乃至全球建筑行业进入了多机协同系统化的新时代。墙纸铺贴、墙砖铺贴以及腻子打磨等机器人,如同流水线上的工人,高度协同,相互分工,自主完成施工任务。这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更保证了施工质量的稳定和可靠。
为何碧桂园独树一帜?
在智能建造领域,一股变革之风正席卷整个建筑行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建造已成为行业的重要趋势。而在这一浪潮中,碧桂园以其前瞻性的眼光和果断的行动,走在了行业的前列。
回溯到2020年7月,13个部门联手推出了《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份文件明确指向了未来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智能建造。其目标在于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设各环节的应用力度,推动建筑行业向更高效、更智能的方向迈进。
而在短短几个月后的2021年2月,住建部发布了一份《关于同意开展智能建造试点的函》。在这份函件中,确定了全国七个项目开展智能建造的试点工作。其中,博智林建筑机器人在佛山顺德凤桐花园的商业应用项目引人注目。这是目前国内唯一真正引入建筑机器人并且批量应用于工程建造过程的试点项目。这不仅彰显了碧桂园在智能建造领域的领先地位,也展示了其在技术创新和实际应用上的决心和实力。
在技术与产业交融的新时代,碧桂园以其前瞻性的创新战略,将地产主业与建筑机器人紧密结合,形成了一种相互促进的正向循环。这种融合最大限度地缩短了科技产品从实验室到工地的距离,彰显了科技实力与应用能力的完美结合。
每年,碧桂园近3亿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为其博智林的商业化应用提供了广阔的试验场。即使机器人落地试验的要求再苛刻,也能在这里找到匹配的场景,从而加速机器人的迭代升级。这种独特的优势,让碧桂园在建筑机器人的研发上如鱼得水,不断推动技术的前沿探索。
地产主业的丰厚利润和现金流为建筑机器人的研发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这使得在市场化初期,碧桂园无需过分担心研发投入和盈利问题,能够更专注于技术的研发与升级。一旦商业化大规模铺开,这些机器人无疑将成为碧桂园的营收新增长点。
碧桂园集团创始人、董事会主席杨国强,这位建筑工人出身的企业家,深刻理解工地施工的艰辛。他多次表示,他希望借助建筑机器人的力量,让建房过程中的繁重、重复、危险的部分工作得以简化。这不仅符合他们对零伤亡和安全的追求,更能提升建筑质量和效率。机器人技术的应用,无疑为碧桂园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发展篇章,未来的潜力令人充满期待。
在这个变革的时代,碧桂园正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战略部署,引领着建筑行业的科技创新潮流。从实验室到工地,从理论到实践,碧桂园正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科技与产业融合的巨大潜力。在创业初期,博智林吸引了许多非建筑行业的研究人员。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杨国强亲自带领他们走进工地,详细讲解每一个施工细节。他的热情和专业知识,激发了团队的激情和创造力。
如今,博智林已拥有超过2500名核心研发人才,平均年龄仅为30.7岁。这个充满活力的团队汇聚了人工智能、数字化、机器人、建筑学等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他们不仅致力于产品和品牌的打造,还积极参与制定行业施工标准,展现了其领导地位和专业实力。
博智林为代表的建筑机器人,正逐渐成为中国建筑行业的一股新势力。未来,这些机器人将出现在全国各地的工地上,为建筑行业的标准化和智能化贡献力量。想象一下,每一块砖都能被精准统计,盖房子的过程如同造汽车一样高度标准化和智能化。这是一个革命性的时代,博智林正引领着建筑行业走向辉煌的未来。
生活小妙招
- 智能建造加速传统产业格局重构
- 人工智能2050年超过人类智能
- 机器人产业未来的趋势如何
- 用匠人精神打造服务机器人
- 救援机器人的崛起与未来
- 机器人上岗引领安全生产3.0时代
- 灵动AMR哈雷摩托Pic2Go即拣即走方案成DHL全球
- 江苏苏州:疫情催生物流配送新市场 配送机器人
- 机器人应用推广提速,赋能千行百业转型升级
- 机器换人大势所趋 中小企业该如何践行?
- 丰田的首款下一款EV将是雷克萨斯品牌电动业务正
- 我是谷歌机器人,我认为人类天生不适合在科技
- 日本银行设中文服务机器人接待华人
- 人形机器人的未来,藏在人工智能的历史里
- 浙江日报头版点赞!会“缝合”不锈钢钣金的机
- 工业机器人龙头布局智能人形机器人,但不止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