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医疗机器人正走向临床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医疗机器人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众多机器人中,“达芬奇”以其卓越的表现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佼佼者,但它并非手术机器人的鼻祖。
早在1985年,人们就已成功进行了第一例机器人辅助外科手术。当时,工业机器人被用来稳定患者头部,为神经外科手术提供极大的便利。谭民研究员在《机器人技术研究进展》中详细阐述了这一历史沿革。与此“阿尔法狗”的成功也为AI产业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
如今,智慧医疗机器人的应用日益广泛,成为了医疗行业中的热门话题。全球智慧医疗机器人市场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涵盖了医疗手术、康复运动、医护辅助和医疗后勤等多个领域。特别是在医疗手术领域,随着血管介入机器人的迅猛发展,它们已在血管治疗中展现出卓越的敏锐技艺。在以往,医生需要在沉重的铅衣保护下进行复杂的血管介入手术,面临着极大的职业健康风险。而现在,这些钢铁战士已经能够肩负起在血管中穿行、辅助医生完成手术的艰巨任务。
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不仅需要敏锐的感知能力,实时的信号传输和最优化处理也是其成功的关键。在血管里穿行,每一毫米的行进都需要精确无误。经过主动脉时,必须快速通过以减少X射线和造影剂的使用;面对狭窄病变部位时,高精度的操作才能使导丝或导管成功穿越。针对这些挑战,研究团队通过光纤数据手套等技术手段,为医生在操作端提供了真实精细的触觉反馈,大大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除了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也是医疗机器人产业中的另一大亮点。全球医疗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以21.1%的年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其中康复机器人的增速尤为显著。它们不仅能够读取患者的肌电数据,还能通过建立动态模型实现与患者的“悬丝诊脉”般的交互。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专家们正结合先进的动作捕捉、足底压力及表面肌电采集等技术,为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更全面和精细的步态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设计更科学的康复训练动作。
医疗机器人的发展正改变着我们的医疗方式和生活方式。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我们有理由相信,医疗机器人将为医疗行业带来更多的创新和突破,为人类的健康福祉作出更大的贡献。中科院自动化所副所长谈康复机器人:临床与科研的紧密联姻
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康复机器人已成为现代医疗领域的一大亮点。中科院自动化所副所长战超表示,要想在这一领域取得显著成果,临床研究与科研的深度融合是不可或缺的。这不仅仅是医院与研究机构的简单合作,而是需要真正意义上的“院院联合”。只有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需求,我们才能研发出真正经得起患者和市场考验的机器人。
从实验室到临床:医疗机器人的“临门一脚”
“达芬奇”机器人的成功故事众所周知,其被FDA批准进入临床无疑为其打下了坚实基础,如今全球范围内已有约4000余台在役。对于医疗器械而言,获得生产许可证是进入市场的关键一步,就像是那决定性的“临门一脚”。
回顾近年来的成就,2016年11月16日,天智航公司获得了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颁发的手术机器人医疗器械注册许可证,使其成为全球唯一能开展创伤骨科、脊柱外科手术的骨科机器人系统。而在2018年6月26日,大艾公司的下肢外骨骼机器人也获得了CFDA注册证,成为全国首个通过二类创新医疗器械“绿色通道”审评审批政策的创新产品。
随着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日益完善,科研院所纷纷出台转化细则,为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铺平了道路。那些拥有科研“血脉”的创新引领者们正逐步走向市场,推动原创技术向产品转化。奉振球提到:“我们的血管介入机器人是在中科院自动化所多年的积累基础上研制出来的,从实验室原理样机到产品样机的转变,都离不开技术创新,这也解决了国外产品存在的一些不足。”
尽管中国的医疗机器人产品已在科研上取得显著进展,但从实验室走进临床仍面临诸多挑战,如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完成注册审批等。幸运的是,《医疗器械优先审批程序》的实施为优质医疗器械的快速普及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如哈工大、中科院自动化所、沈阳所、深圳院、天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复旦、浙大等都在医用机器人领域开展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不少融资,为机器人的市场推广铺平了道路。期待未来有更多的医疗机器人能从实验室走向临床,为患者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