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火爆背后的冷思考
随着《机器人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即将出炉,中国机器人产业和市场再次成为业界瞩目的焦点。
自2013年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以来,中国已连续两年领跑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最新报告,2014年,中国市场销售的工业机器人数量已达到5.7万台。
专家预测,受人力成本上升和全球制造业升级推动,未来10年中国机器人产业将迎来万亿市场规模。现实情况也不容乐观。尽管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但我们超七成产品依赖进口,自主品牌占比不足三成,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高端市场几乎被跨国企业垄断。
我国工业机器人虽然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但目前仍处于产业化初级阶段,超过七成的工业机器人仍依赖进口。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深度和广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准。工信部赛迪智库装备工业研究所所长左世全指出,未来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但目前主要由外资品牌主导。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的报告也揭示了严峻的现实。虽然2014年中国市场销售的工业机器人数量增长55%,达到全球销量的四分之一,但自主品牌机器人的占比仍然较低。工信部副部长毛伟明在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表示,尽管中国已是世界工业机器人消费第一大市场,但自主品牌机器人还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各领域的需求。
我国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如精密减速机、控制器、伺服系统等大部分依赖进口,这些零部件占整体生产成本的70%以上。其中,精密减速器的75%市场份额被日本企业垄断,国内采购的成本高于国外同款机器人的整体售价,在高端市场上无法与国外品牌竞争。
目前,我国进口的工业机器人主要来自于世界知名企业,如瑞士的abb、日本的fanuc(发那科)和YASKAWA(安川电机)、德国的kuka(库卡)等。随着需求的增长,这些跨国企业已经在华深化布局,从合资合作整机组装扩展到关键部件生产。
左世全认为,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整体技术水平较低,关键核心部件的研发亟待突破。虽然我们已经掌握了相关技术,但总体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罗军,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联盟首席执行官,表示中国需要发展自主品牌机器人,以应对即将到来的挑战。
在人力成本上升和全球制造业升级的推动下,未来10年机器人产业将迎来万亿市场规模。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预测,到2018年,美国的制造业成本将比中国低2%-3%。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中国机器人产业的战略地位上升。现在,中国机器人产业必须加大自主品牌的研发力度,提高技术水平,以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随着国家将机器人产业定位为战略新兴产业,各地纷纷出台扶持政策,积极打造机器人产业基地。在2015中国经济社会论坛上,中国电子学会副会长徐晓兰向《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透露,全国已有30余个机器人相关产业园,规划总面积超过2.8万亩。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中国在工业机器人产业的核心技术方面仍受制于人。虽然我们的集成能力较强,但核心零部件长期依赖进口,这无疑是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与国际竞争力形成的瓶颈。
针对这一现状,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对机器人产业提出了明确的发展要求。到2020年,计划建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机器人产业体系,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要达到50%,国产关键零部件市场占有率也要达到50%,产品平均无故障时间也将延长到8万小时。
在相关政策的指导下,工信部正在加紧制定《机器人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预计年底发布。工信部部长苗圩强调,“十三五”期间,将聚焦高端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加速制造强国的建设。据业内人士透露,机器人产业在这三个领域的作用至关重要。
据了解,为了引导机器人产业向更强方向发展,《规划》明确了今后五年中国机器人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包括加强基础理论和共性技术研究、提高自主品牌机器人和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水平、推进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的应用示范、建立并完善机器人的试验验证和标准体系建设等。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副秘书长姚之驹表示,中国的工业体系非常完整,是唯一一个能够覆盖21个工业大类的国家,装备制造能力尤为突出,尤其在机械工业、电力、钢铁等领域领先全球。当前的市场前景为中国机器人企业带来了宝贵的机会。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科研工作者却坦言:“虽然发展机器人产业对中国意义重大,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在这一领域我们并不具备优势。未来的发展除了需要顶层设计、政策落实外,还需要各行各业的支持和全民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