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中院士对话刘建民教授:插上手术机器人的翅膀,血管介入加速发展
以下是为您优化后的文章:
时光荏苒,转眼我们迎来了道彤投资一年一度的盛大聚会——“医道彤行,厚积薄发”的合伙人年会。在这欢聚一堂的时刻,两位行业领军人物——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杨广中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院长杨广中教授,以及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临床神经医学中心主任刘建民教授,就“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这一前沿话题展开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对话。道彤投资副总裁蔡婉妮女士主持了这场对话,为大家带来了深度的行业洞察。
作为手术机器人领域的全球知名科学家和神经介入领域的顶尖专家,两位大咖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们的对话,犹如两颗璀璨星辰的碰撞,为我们揭示了手术机器人的发展轨迹和未来趋势。
现场气氛热烈,三位嘉宾围绕手术机器人的发展历程展开了深入探讨。从第一代改造工业臂的手术机器人,到第四代融合影像技术的先进设备,每一步迭代都见证了技术的飞跃和医疗水平的飞跃。杨广中院士更是为我们展望了第五代手术机器人的发展前景,让我们对手术机器人的未来充满期待。
刘建民教授则站在临床的角度,深入剖析了手术机器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他强调,手术机器人不仅能提高手术的精准度和安全性,还能缩小地域间的医疗水平差距,实现医疗的同质化。特别是在血管介入手术领域,手术机器人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对话环节,两位专家还就“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他们认为,一台好的脑血管机器人需要具备微传感、微操作等先进功能,并需要尊重手术流程,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他们还强调,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我们必须拥有自主研发的硬核科技。
这场对话不仅让我们领略了手术机器人的发展魅力,更让我们看到了医疗技术的未来趋势。让我们共同期待手术机器人在未来能为更多的患者带来福音!在过去的二十年中,通过腔道进行手术已成为临床医学领域的一大飞跃,将巨大的手术转变为微创的手术。在血管介入手术中,医生需要在X射线下工作,手术时间长、强度大,且医生的训练周期漫长,医学同质化水平较低。
谈及介入手术机器人,首要之务是确保其安全性。正如某些创始人所强调的,所有医学创新均以安全为基石。介入机器人需更为精细、精准,能实现亚毫米级的操作,相较于人工手术,其安全性更高。手术机器人的操作必须便捷。现有的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虽能满足进退、旋转、释放等基本需求,但操作复杂,需人机频繁切换。便捷性成为关键。手术机器人的效果至关重要,与前两点紧密相连。
根据杨广中院士提出的机器人分代标准,我认为介入手术机器人可能刚刚迈入第二代,但其发展势头迅猛。未来的优化方向之一是提升手术机器人的感知和反馈能力,使其能够识别医生施加的力度并自动预警可能的危险。另一个方向是实现介入手术机器人与现有手术平台的融合,使其更加小型化、简便化、一体化,从而更容易被医生所接受。
那么,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在哪些方面需要创新呢?我们的技术是否具备这一条件?杨广中给出了答案。微传感技术是一大创新点。在神经介入手术中,医生需要长时间体会操作的手感,若机器人能掌握这种传感与感知能力,便能从简单的机械上升为真正的智能机器人。微操作也是创新的关键,实现微米级的操作可以超越人手的功能,避免颤抖引发的血管创伤。从技术层面来说,这些创新我们都有能力实现。但在设计手术机器人时,我们必须尊重常规手术的流程,考虑到人体工程学。
对于血管介入机器人,未来可能只是在手术中的几个关键环节使用,其余环节仍按常规流程操作。除了满足微传感、微操作、人体工程学设计等基本要素外,手术机器人企业还需要思考如何利用手术机器人实现传统手术无法达到的功能,如放大医生触觉、提供穿透性视觉等。在血管介入机器人领域,仍有众多创新点等待挖掘。
那么,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工业化生产,如何确保供应链和制造技术能够生产出我们想要的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呢?杨广中认为,除了之前提到的要素外,新一代手术机器人的创新关键在于材料。新材料需要集成驱动、传感和计算功能。例如,我们正在研发的纤维机器人,其生产工艺复杂但产品集成了多种功能且成本较低。
对于投资者而言,在看手术机器人赛道时,应多关注那些从0到1的原创产品,而非简单的模仿。我们希望国产品牌能在任何情况下推广到国际市场,提升中国医疗器械领域的整体格局。创新是关键,特别是在工程材料方面的创新,这将为手术机器人领域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手术机器人与神经介入的崭新篇章
在全球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舞台上,中国正迈着坚定的步伐与全球同步发展。在材料创新的浪潮尚未席卷而来之际,我们的目光聚焦于工程、设计与原理的深入挖掘,致力于确保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市场潜力的迅速显现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尽管在一万名医生中,率先尝试新手术机器人的医生可能只是少数,但他们的成功实践在一两年内将如滚雪球般扩大影响力,引领更多医生使用这款产品。这一过程虽漫长,却坚定不移。
犹记得显微镜在中国的逐步普及:最初只有几位年轻医生勇于尝试,五年后,显微镜如雨后春笋般在医生群体中普及,十年后已在国内广泛运用。对于手术机器人而言,其发展轨迹似乎与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手术机器人将如何加速神经介入发展?
主持人提问:神经介入,是否因手术机器人的加入而展翅高飞?刘建民教授认为,神经介入的发展速度不得不加快。在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近半。每天逝去的百人中,就有46人因心脑血管疾病离世,其中脑血管疾病占26%,心血管疾病占20%。
我们不能将心血管、脑血管、外周血管疾病视为孤立的疾病。它们是同一疾病在不同部位的体现,其预防、治疗、健康管理都是一脉相承的。神经介入之所以较冠脉介入领域发展缓慢,一方面是因为影像学的发展限制,让医生无法直观观察神经血管疾病;另一方面,神经介入的风险更高,医生需要更长的学习曲线。目前,冠脉介入已普及至县级医疗机构,而神经介入在地市级仍属稀缺技能。未来五年,国家和行业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让更多的县级医院掌握神经介入的基本技术。
值得欣慰的是,神经介入的成长速度正在加快。过去的二十年里,血管介入器械领域的飞速发展使得神经介入手术变得更加简单和安全,大大缩短了医生的训练时间。如今,随着手术机器人的加入,神经介入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深信,插上手术机器人的翅膀后,神经介入将会展翅高飞,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