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器人产业有3大痛点:800多家企业近半无产品
在机器人产业的热潮中,罗军,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联盟执行主席,清晰地指出机器人产业已成为当下国内最炙手可热的产业之一,从中央到地方,无一不倾注着巨大的关注。
仲夏六月,当多个城市气温飙升到35摄氏度以上时,沈阳的20多摄氏度成为避暑的好去处。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的总裁曲道奎却在这个时节忙碌异常。
6月16日,中国机器人TOP10峰会在业界瞩目中成立,曲道奎主持了成立会议,并陪同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对机器人产业展开深度调研。当日,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视察辽宁,曲道奎亦有幸陪同参观新松机器人的数字化生产车间。
在机器人概念火热的背后,暴露出高端产业低端化、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以及机器人企业散乱小的三大“痛点”。
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研究院院长徐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国内机器人企业大多成立时间较短,规模偏小,主要集中在系统集成领域,整机研发能力明显不足。企业数量虽多,但行业分散,容易形成一哄而上的局面。”
关于“痛点”之一,到底是机器人还是机器?今年3月,谷歌的AlphaGo战胜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再次让机器人、人工智能的概念风靡全球。从机器到机器人,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技术鸿沟。徐方认为,新一代机器人关键技术包括视觉感知、认知、轻量化的本体以及新兴材料的应用等,并强调在人机交互方面需要更多自然的交互手段。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企业,从机器到真正的机器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罗军进一步指出,现在的工厂中的机器手臂、物流机器人等只能算作是自动化机器,真正具备感知、学习、决策功能的机器人还处于2.0时代的前沿。
“痛点”之二在于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但在核心零部件方面依然大量依赖进口。国产工业机器人以中低端产品为主,高端工业机器人市场主要被日本和欧美企业占据。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数据,国产六轴工业机器人占全国工业机器人新装机量不足10%。尽管在演艺舞台、展会上机器人频频亮相,但很多看似高端的机器人并没有太多核心技术。罗军感叹:“这些机器人虽然表演吸引人眼球,但实际上并没有太多技术含量。”
面对这些挑战和“痛点”,中国机器人产业仍需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核心技术水平,特别是在高端产品和核心零部件方面取得突破。也需要加强产业整合和协同创新,推动机器人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核心零部件:中国机器人产业的隐痛与追求
在这张技术之网中,控制器、伺服电机和减速机作为机器人的三大核心零部件,如同心脏之于人体,占据了机器人成本的70%。它们的重要性凸显了中国机器人产业的主要瓶颈。这不仅是一场技术的挑战,更是产业进步的必经之路。
白皮书的数据令人触目惊心:2015年,高达75%的精密减速机需要从日本进口,主要的供应商集中在哈默纳科、纳博特斯克和住友等公司。伺服电机和驱动器的进口依赖度更是超过80%,主要来源于日本、欧美。这些核心零部件的依赖状况严重制约了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伺服电机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尽管国内有能力生产,但满足焊接机器人要求的伺服电机只占一小部分。真正的挑战在于生产满足机器人所需的高速、高精度、高可靠性的伺服电机。徐方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指出,国产伺服电机在这一领域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减速器作为连接动力源和执行机构的中间装置,对机器人的精度有着重大影响。RV减速器和谐波减速器是高端减速器的代表,虽然国内有生产,但规模较小,技术差距明显。纳博特斯克公司在RV减速器领域的垄断地位和日本哈默纳科在谐波减速器上的优势都说明了这一点。
更令人关注的是,这些核心零部件的高昂进口成本加剧了国内企业的生产压力。内资企业采购精密减速机的成本比国际巨头贵一倍还多,这无疑是一场残酷的利润挑战。行业人士透露的数据令人震惊:四大国际巨头采购精密减速器的价格与国际市场存在巨大差异,这也突显了国产企业在核心技术上的困境。
尽管国内机器人产业存在诸多短板,但这并没有阻碍地方和企业的热情。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的数据显示,过去两年,建成和在建的机器人产业园区超过40个,出台的政策扶持更是多达77项。这种繁荣背后,部分业内人士的担忧也随之增加。投资过剩、低端重复建设甚至产能过剩的问题逐渐显现。在这场机器人产业的竞赛中,一些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和补贴,忽视了技术研发和产品质量。
在这场竞赛中,地方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的补贴政策为企业入局提供了动力,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一些企业为了获得补贴,不注重技术研发和产品质量提升,甚至利用机器人概念套取补贴。这不仅损害了产业的健康发展,也浪费了社会资源。
在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地方与企业热情投身其中,但一位部委高层人士的警告却引起了广泛关注:“企业需警惕被地方误导,同时自身也不应误导地方。”这一现象背后揭示了企业在追逐订单与盈利之间的一场博弈。在这场博弈中,为何企业敢于在尚未盈利的情况下大胆拿订单?罗军一语道破天机:“一是因为补贴的吸引力,二是盯住企业后期维护市场的潜力。”
让我们聚焦国内机器人产业的区域分布。中西部,如重庆两江机器人产业园和芜湖机器人产业园,汇聚了一批领军企业,如安徽埃夫特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和北京华巍(重庆)分公司等。尽管科技资源相对不足,但潜力巨大。珠三角地区,特别是广州机器人产业园,市场应用前景广阔,控制系统领域具有显著优势。环渤海地区,如哈尔滨经开区机器人产业园和沈阳新城机器人产业基地等,科研实力强大,产品以AGV、焊接机器人等为主。长三角地区的外资、合资企业众多,系统集成优势明显。
国内机器人产业的现状却存在着不小的挑战。目前,国内有800多家机器人企业,超过40个机器人园区。但令人遗憾的是,近半数的企业是空洞的品牌,没有实际产品。在剩下的企业中,大多数都在代理国外产品,真正能够自主研发生产零部件或机器人的企业仅约百家。为了名副其实地立足市场,这些企业需要下功夫做出改变。
技术突破是国内机器人企业面临的难题之一。控制器、伺服电机和减速机被誉为机器人的三大核心零部件。目前,国内企业在精密减速器的研发上高度依赖进口,主要供应商来自日本哈默纳科、纳博特斯克和住友等公司。伺服电机和驱动方面的技术也超过八成依赖国外进口,主要来自日本、欧美等地。国内企业在技术突破上面临巨大压力。要想实现机器人的自主化、国产化,我们必须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