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为“十四五”时期现代化建设提供创新动能
“十四五”规划纲要对未来十余年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将人工智能作为发展的重点领域,特别是在国家核心技术突破、经济社会发展、素质教育人才培养三个方面。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人工智能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代表,将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多个重要目标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嘉宾包括工信部赛迪研究院电子信息研究所副所长陆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王明辉以及腾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袁豪磊。三位专家在讨论新一代人工智能的重要性时均表示,人工智能已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焦点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陆峰强调,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将是继互联网技术之后,又一项可能引发经济社会重大变革的技术创新。它不仅关系到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智能化转型进程,更可能引发国际竞争格局的调整。各国纷纷将人工智能发展置于国家战略重点,加大投入并深化应用。
王明辉进一步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基础核心领域之一。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在多个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差距,需要在“十四五”时期加强原创性科技攻关,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并充分利用我国数据资源多、应用需求和市场潜力大的优势,强化科技应用开发。
袁豪磊则详细阐述了人工智能在“十四五”规划中的重要性及其与其他科技领域的结合情况。人工智能适合与其他技术领域结合,深入改变生活的诸多方面,支持“十四五”规划中的多项工作目标。横向来看,人工智能可以与规划中所列出的其他重要科技维度结合形成诸多“AI+ X”的跨学科发展模式。例如,在生命科学领域,国外已有机构利用深度神经网络预测蛋白质形态,取得了重大进展。在空天科技领域,人工智能也在处理海量观测数据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焦点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面对国内外的竞争态势和发展机遇,我们必须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充分利用我国优势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等多个目标提供重要技术保障和核心驱动力。在可观测宇宙中,特殊天体的稀缺性以及数据收集过程中的复杂噪声干扰,仍然是对现有技术的重大挑战。尽管已有学者尝试运用深度学习方法处理海量天文数据,以期获得更为精确的搜索结果,但提取淹没在噪声中的微弱信号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随着人工智能与其他科技领域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AI+X”的模式逐渐崭露头角。这种融合不仅响应了“十四五”规划中的战略科技目标,更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基础核心领域,推动了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的实施。
从产业链角度看,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纵向拉动了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在产业链端,人工智能对算法、算力、数据的持续需求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云端部署的人工智能需要大规模的运算服务器,这进一步推动了电子设备、集成电路以及通信运营领域的发展。针对终端部署的人工智能应用,如自动驾驶,也带动了集成电路、电子系统以及精密制造等领域的创新。
而在消费端,人工智能则推动了传统应用场景的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化改造。通过科技赋能,人工智能提升了效率,优化了体验,从而刺激了消费需求的增长。诸如智慧公共服务、智慧社区、智慧零售等“智慧+”的生活图景,背后都少不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例如,“人脸核身”技术在远程业务办理、智慧支付以及医疗健康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中国经济时报问及关于人工智能的新应用场景时,行业专家指出,在政策扶持和资本驱动下,网络科技企业正加大人工智能研发和创新力度,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拓展。从网络科技巨头推出的行业性人工智能产业创新支撑平台,到各行业涌现的专注于人工智能应用的信息服务企业,都在为社会带来新的应用场景。
在社会应用层面,人工智能已经开始在制造、交通、物流、零售、医疗、教育等领域发挥作用。例如,在新基建领域,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数字化、智能化的基础设施支撑;在养老服务领域,智能看护系统、智能音箱等产品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智能机器人阅卷改卷、在线口语评测等功能的应用,都为教育行业带来了革新。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拓展,人工智能将开启更多的新应用场景。未来,随着教育改革的大趋势和信息化教育的需求,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逐渐凸显其重要性。赋能教育,将大大提高教育的效率和便捷性,实现个性化教学和智能化管理。对此,深入探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政策建议至关重要。以下,基于我国现状和未来趋势的考量,为加速融合提供一系列策略思考。
一、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是未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我们需要在深化通用算法模型研究的加强行业应用研究,特别是针对制造、交通、医疗和教育等重点领域,推进智能化需求的精准匹配。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开放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创新支持。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产业的协同发展将为人工智能提供强大的支撑。在此过程中,必须重视人工智能应用规则的制定和监管,防止技术滥用和误用。
二、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问题及其对传统劳动模式的替代问题,行业专家提醒我们:既要发挥在人工智能应用中的引导作用,又要激发市场活力,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打破信息壁垒,实现数据共享至关重要。数据开放和共享将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舞台。但在此过程中,必须注重数据安全保护和隐私保护的问题,坚守科技底线。
三、人工智能治理问题同样不容忽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应用,法律问题逐渐凸显。对于数据隐私问题的处理、算法的公平性和透明度的要求都提出了更高的挑战。面对这一现实,我们需要加强人工智能治理规则的制定和实施,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但也要基于自身国情进行批判性吸收。重视人工智能安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确保人工智能技术的健康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既要看到其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也要看到其在职业教育和就业方面的巨大潜力。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应用将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创造新型职业就业需求。面对未来可能的职业变革,我们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规划,确保劳动者在技术进步中受益。最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人力资本提升的良性循环。人工智能的当下现象,源自两大关键因素。国内的人工智能相关工作主要集中在研发与设计这些上游环节,但在数据生产、设备操作维护等中下游领域,人工智能的职业教育普及程度远远不够。这揭示了一个发展方向:人工智能相关的职业教育亟需加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发展,大量的训练数据需求日益增长,已经出现了专业的数据公司,为人工智能应用的研发提供所需的数据。随着投入的增加,这些公司的服务类型和产能必须跟上产业扩张的步伐,这将催生出更多新的劳动岗位和细分职业类型,从而拉动就业需求并与职业教育形成良性互动。
技术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人工智能的繁荣背后,安全问题亦不容忽视。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应用中涉及的个人数据隐私和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警惕数据的滥用,并强化数据治理。根据“十四五”规划,我们需要加强网络安全关键技术的研发,推动人工智能安全技术的创新,提升网络安全产业的竞争力。今后,涉及个人数据隐私的人工智能应用将设有更高的准入门槛,而行业内公司也需更加重视数据的合规使用。
关于AI的问题,目前仍在摸索阶段。例如,在自动驾驶、个人征信、司法取证等应用中,使用人工智能推理结果后的责任如何界定,以及如何解释人工智能的推理结果,这都是我们面临的挑战。尽管业界已经开始关注模型的可解释性问题,并尝试对深度学习的黑盒问题进行解析,但相关技术仍在发展阶段,距离实际应用还有一段路要走。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我们既要把握技术发展的机遇,也要对安全问题保持高度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