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产业要反掐脖,攻坚战和包围战都要打响

人工智能 2024-12-09 09:56www.robotxin.com人工智能专业

不久前,北京冬奥会的盛大开幕让人们见识到了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无人机、机器人、激光等尖端科技元素共同打造了一场震撼人心的开幕式表演。而在竞赛场馆内,各类物流机器人、引导机器人、送餐机器人也频频亮相,展示着国内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

虽然国内机器人产业起步相对较晚,但近年来却呈现出飞速发展的态势。其发展轨迹与芯片、汽车制造等行业相似,都是在不断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的过程中逐渐崭露头角。从“十三五”到“十四五”规划,国家层面都强调了加强机器人产业核心技术攻关、补齐短板、推动产品高端化智能化发展等关键任务。可见,国产机器人产业正迎来升级换代的窗口期。

随着智能化的发展和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全球机器人产业也迎来了重新整合变革的关口。这样的背景下,国内机器人产业是否将迎来一个孕育新产业、新模式和新业态的“好机遇”呢?

那么,国内机器人产业到底缺什么呢?市场和技术都已经具备了哪些条件?从整个机器人产业来看,可以根据智能程度的不同,将其分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三类。据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335.8亿美元。其中,工业机器人占比最高,约占43%;服务机器人占比也不容小觑,约占37%;特种机器人则占据了剩下的20%。这表明,国内机器人产业在各个领域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这个全新的时代背景下,国内机器人产业正站在风口之上。从政策扶持到市场需求,从技术研发到产品创新,都为其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机遇与挑战并存,国内机器人产业仍需不断突破技术壁垒、提高产品质量、拓展应用领域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球机器人产业中占据一席之地,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中,存在着一群普遍被企业所瞩目的竞争对手,被称为“四大家族”——日本的发那科和安川、德国的库卡以及瑞典的abb。它们在工业机器人市场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美的集团在2017年成功收购了德国库卡94.55%的股权,进一步强化了其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影响力。而在最近的2021年11月,美的宣布将全面收购德国库卡并将其私有化,这一举动无疑将进一步扩大其在全球市场的份额。

尽管这四大家族企业在工业机器人领域拥有显著的先发优势,但在服务机器人领域,新兴企业仍然拥有更多的市场机会。因为相较于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服务机器人的整体起步较慢。直到2016年,工业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过130亿美元,而服务机器人仍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

从机器人消费需求的角度来看,国内市场的潜力巨大。在2020年,全球年机器人销量约为35-40万台,其中中国市场的销量就达到了15万台,占比高达40%。这意味着中国机器人市场有着巨大的增长空间和发展潜力。

另一方面,虽然国内机器人产业起步较晚,但自“十三五”规划以来,其技术水平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提升。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的王卫明司长指出,国内在精密减速器、高性能伺服驱动系统、智能控制器、智能一体化关节等关键技术和部件方面,正不断取得突破。创新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也为国内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尽管面临国外“四大家族”的竞争压力,但国内机器人企业仍有望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对于我国与欧美日等国的机器人产业和企业的差距,究竟在哪里?国内机器人企业在冲向国际的过程中,面临哪些挑战?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

技术仍是关键。机器人产业链可划分为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机器人本体和下游应用。其中,上游的核心零部件包括减速器、伺服系统和控制器,它们在成本中占有重要地位,分别约占46%,24%,和22%。这个产业链呈现出一种“微笑曲线”的形态,两端价值较高,而中间本体制造的价值相对较低。

一直以来,工业机器人的市场被“四大家族”所把持,他们的优势在于掌握了核心零部件这一关键利润点。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是打破这一局面的关键。以伺服电机为例,国产替代的空间巨大,国内企业已经占据了约20%的市场份额。

国内的一些机器人公司也在积极突破。他们通过掌握并量产核心零部件,成功构筑起自己的竞争优势。例如,优必选科技在多项关键技术领域实现了原创性突破,已经自主开发和量产多款小扭矩舵机和大扭矩伺服驱动器。

国内机器人企业在追求技术创新的还需要面对诸多挑战。与国际巨头相比,我们在品牌知名度、市场拓展能力、研发投入等方面仍有差距。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国内企业还需要面对来自政策、市场、人才等多方面的压力。

正是这些挑战促使我们不断前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国内机器人企业一定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更大的突破,实现更加广阔的发展。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一天的到来!当前,我国机器人产业仍面临国产化核心零件及高质量产业化的探索阶段。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指出,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机器人产业在技术积累、原创性研究等方面存在不足,产业基础仍显薄弱,关键零部件的质量稳定性和可靠性尚不能满足高性能整机的需求。

尽管面临技术挑战,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我们仍有望攻克这些难题。但目前,国内机器人产业还面临另一个挑战,那就是在国际市场的接受度有待提高。

究其原因,一方面,我国机器人产业起步晚,尽管技术实力持续提升,但正如王卫明所言,积累不足、稳定性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导致国内机器人企业对产业链的掌控能力相对较弱。

对于已经具备资金、市场和技术实力的机器人企业来说,完善产业链是扩大市场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当前国内机器人企业中,能同时具备这些综合实力的企业寥寥无几。

另一方面,从产品结构来看,我国机器人企业仍以低端产品为主,汽车、3C等行业的高端工业机器人依然依赖进口。要突破高端领域,除了技术瓶颈外,还要面对国际市场的商务关系、资金壁垒,以及国际市场对中国市场企业的认可和信心问题。这是一个长期的说服和证明过程,需要我们的机器人企业持续努力。

我国机器人产业在国产化及产业化道路上仍面临诸多挑战,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加大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创新,相信我国机器人产业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突破和发展。“中国制造”在机器人产业中的崛起之路

技术,是“中国制造”崛起的核心力量。在机器人产业,这一硬实力的重要性尤为凸显。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5G以及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机器人能力边界不断扩展,为国内企业提供了赶超的契机。

当前,国内企业正积极突破新兴技术领域,如激光雷达传感器、AI芯片以及智能交互(语音、图像等模块)。在这些领域,已有不少企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阶段性成果。这些技术突破不仅增强了国产机器人的核心竞争力,更为其在全球市场的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除了核心技术攻关,我国还拥有完善且低成本的供应链,产能足以满足全球需求。随着国内机器人全产业链的日益成熟,二线品牌通过整合壮大,形成更强大的国产品牌。未来,我们有望看到更多国产机器人走向世界,拓展国际市场。

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不仅依赖于技术创新,还与应用场景的拓展息息相关。随着智能化时代的来临,我们对机器人的需求愈加多元化。灵活性、自动化不再是唯一追求,易控、智能、互联成为产品发展的新方向。技术创新将围绕安全的人机协同、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重点领域展开,为国产机器人产业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在机器人产业的升级窗口中,“中国制造”正凭借技术实力与产业优势,奋力追赶国际巨头,展现出无限的活力和潜力。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退,中国制造业正在经历一场转型升级。在这场变革中,工业机器人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传统的流水线工业机器人正在被更高级、更灵活的协作机器人所取代。这些协作机器人不仅安全性更高,而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非常适合中小型企业使用,有助于降低劳动力成本,避免企业将劳动力转移到国外。

这种转型的趋势非常明显。GGII的数据显示,全球协作机器人的销量和市场规模正在快速增长。从2019年的2.55万台和44.1亿元,预计到2023年,全球协作机器人的销量将达到8万台,市场规模将接近120亿元。这一数字足以证明协作机器人的市场潜力巨大。

以节卡机器人为例,其最新的产品成果已经实现了从无线互联到拓展云端互联操作的革命性进步,让人与机器人的交互方式焕然一新。它们采用的多轴力传感器一杆子方案,让机器人拥有触觉、视觉、力觉等多方面的传感反应,大大提高了机器人的安全性和适应能力。这些协作机器人不仅可以解决复杂、危险的传统自动化任务,还可广泛应用于汽车及相关领域、食品、精密制造、电器、五金卫浴等行业。它们不仅可以拓展使用场景,还能助力解决国内机器人产品结构低端化的问题,推动行业向更精密、更高端的领域进化。

除了工业应用机器人外,服务机器人也受益于应用场景的增加,而且相较于工业应用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的发展潜力更大。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需求的日益增长,服务机器人在医疗、教育、旅游等领域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他们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无论是工业应用机器人还是服务机器人,他们都是未来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重要力量。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日益丰富,机器人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助力中国实现从“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的转型。正如优必选科技的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周剑所强调的那样,过去的十年,服务机器人领域处于储备期,而未来的十年则将迎来黄金发展期。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服务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正不断拓展,催生越来越多的服务机器人解决方案在垂直领域的落地应用。

随着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服务机器人已不再局限于早期的扫地机器人和送餐机器人等成熟产品。情感机器人、教育机器人、医疗手术机器人、大厅引导机器人、商业清扫机器人等新型机器人纷纷涌现,服务领域和服务对象日益丰富。尤其是随着国内经济水平的提升和居民人均消费的增长,个人及家庭服务机器人的规模正在迅速扩大。

与此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医疗和教育需求持续旺盛,这也为服务机器人市场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预计2021年,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302.6亿元,增速高于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到2023年,随着视觉引导机器人、陪伴服务机器人等新兴场景和产品的快速发展,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突破600亿元。

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市场中,国产机器人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技术和商用是国产机器人的两大突破口,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未来,国产机器人产业需要在技术和场景两方面进行升级,以适应市场的需求。这里面既蕴含着巨大的机遇,也需要我们面对各种挑战,勇往直前,不断前行。以工业机器人为领域背景,尽管协作机器人这一细分领域获得了长足发展,我国的一些新兴企业如节卡等,得以与国际巨头站在同一竞争起跑线上。在传统工业机器人领域,国内企业并未占据优势地位。大部分企业主要依赖集成业务,虽然借助市场升级机遇在某些环节取得了突破,但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在这种背景下,解决技术瓶颈问题变得尤为迫切。

面对部分西方国家对华的战略扼制,国内工业机器人企业仅依靠市场需求难以长远发展,成本优势亦至关重要。除了顺应“十四五”规划,加快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进程,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还需“另辟蹊径”。例如,埃斯顿选择在焊接、喷涂等行业细分市场深化布局,而节卡则专注于协作机器人领域,希望在这个新兴细分市场中取得突破。

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协作机器人销量达到9900台,同比增长20.73%,远超全球平均水平。当前,国内协作机器人市场上已出现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品牌,节卡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本土厂商占据了近70%的市场份额,这一趋势打破了外资品牌的垄断地位。这不仅彰显了国内企业在协作机器人领域的实力和潜力,也预示着未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可能性。国内服务机器人面临技术门槛低、壁垒不深的挑战。与工业机器人不同,服务机器人的上游核心零部件更加注重互动与避障,包括芯片、算法和激光雷达等技术。尽管国产服务机器人在相关产业链上并不逊色于国外企业,甚至在某些方面更具优势,但这也加剧了国内竞争。

以家用清洁机器人为例,众多品牌如科沃斯、石头等已参与其中。对于国内服务机器人企业来说,竞争的关键在于如何构建更多的应用场景。在这方面,行业佼佼者优必选科技正积极拓宽机器人的应用领域,以智能机器人为载体,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致力于解决社会重大问题和满足社会重大需求。

优必选科技推出了涵盖人工智能教育、智慧防疫、智慧物流、智慧康养等多个行业的解决方案,针对创新人才短缺、疫情防控常态化、产业升级、劳动力短缺和老龄化社会康养等问题提供有力支持。对于国内服务机器人企业而言,除了技术创新,平衡场景开发与商业应用之间的关系同样重要。只有在技术与市场之间找到平衡点,才能更好地推动服务机器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对于优必选科技等机器人行业的领军企业而言,其承担的“领导品牌”责任不仅仅局限于内部的技术革新,更在于推动科技成果在真实场景中的实际应用。这类企业如同探路者,不断推出创新产品以试探市场反应,从中寻找有利的战略位置,从而获得宝贵的先发优势。

我国机器人行业的发展虽然起步相对较晚,因此在某些关键技术上仍需面对挑战。短期内,虽然技术升级是行业的主要目标,但对于行业巨头而言,它们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要想在短时间内实现“弯道超车”并非易事。

我国机器人行业的未来展望依然充满希望。政策的扶持为这一行业提供了强大的后盾。对于国内的企业来说,寻找并深耕细分市场,从市场的细微之处寻找发展机遇,或许是实现“弯道超车”的可行之路。通过不断磨练技术,逐步积累优势,才是提高国内机器人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这个过程中,像优必选科技这样的领军企业,无疑将在推动整个行业进步的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