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问问”创始人李志飞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计算机博士、自然语言处理及人工智能专家,曾是Google研发人员,开发了一款机器翻译开源软件。某种程度上,这段经历充当了李志飞回国创业的敲门砖,“2012年10月,从硅谷Google总部回中国创业,我是第一个。”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留在硅谷,李志飞说,相对于技术突破本身,他更感兴趣的是技术的,况且“如果在硅谷,我们也许会慢一点。”
回国后,李志飞的“出门问问”很快就吸引到了第一笔融资,微信公众号、APP等都马不停蹄地做出来了,但李志飞发现,这不是他想要的东西。一段迷茫之后,李志飞决定做智能硬件,从智能手表Ticatch开始一直做到问问魔镜Ticmirror、问问魔眼Ticeye。他说,过去12个月,出门问问营收做了1.5亿左右,在未来12个月,可能做到三四亿人民币,这是很容易的。
“你可以想象把你的带数据联网的手机放在了智能后视镜产品上,可以导航、听音乐和做行车记录仪等,以最小的改装给你的爱车全面升级。”李志飞对他倾情投入的智能车载后视镜化身为“问问魔镜Ticmirror”很有信心。
李志飞最拿手的是智能语音交互技术,这让魔镜Ticmirror轻松实现语音快词互动,你可以用“热词+命令”一句话完成从指令到执行的过程,在地图内不需说出“你好问问”的唤醒交互,可以直接说“查看全程”、“3D模式”等语音快词,直达相关功能。,对话过程可以随时打断,在魔镜播放音乐以及进行语音播报的时候,你可以随时进行新的语音指令。除了语音之外,你还可以通过简单的手势动作实现唤醒、听音乐切歌、拍照等功能。如果行车过程中遇到紧急情况,如车距过近、并线压线等,魔镜还能智能提示……
人工智能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次革命,工业革命将人类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信息技术把全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人工智能则是要将人类从繁重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人工智能可能是一个需要靠人类自身智慧去攻克的革命。
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看来,人工智能阶段又经历了三次浪潮计算智能时期,机器能算会存;感知智能时期,机器的视觉、听觉可以超过人工;未来的核心是认知智能,以语音和语言为入口的认知计算,是人工智能的必由之路,科大讯飞就是在人工智能最核心的认知计算领域取得了令全球瞩目的成果。
刘庆峰认为,人工智能的第三次浪潮基于神经网络领域的全新进展,以深度神经网络为基础,以大数据、云计算后台为运算平台,基于移动互联网源源不断地把各种训练数据收到后台,“所以我们认为,以目前的时间节点,人工智能的第三次大潮,已经切实到来了。”
今年3月,阿尔法GO战胜李世石,是因为它在此之前进行了密集学习,通过和李世石对弈,它的棋力又大长,有人笑称,让阿尔法GO失败的惟一方法就是让它一直和臭棋篓子下棋。科大讯飞目前正和教育部考试中心合作,未来有望进行机器阅卷,刘庆峰表示,机器只要学习了500份专家改过的卷子,可以改其他几十万份卷子,综合的效能已经超过人工水平。不仅仅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有用武之地,在医疗行业,人工智能在学习顶尖的医疗专家的知识和已经有的就诊案例后,有可能超过一线全科医生;在法院系统学习过大量的司法大数据后,就可以对一线法官的判案给予参考和帮助。
可以说,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能力让人望而生畏,因为它们在学习过顶尖专家的专业知识以后,将来就能达到一流专家的水平,从而超过90%的普通专业工作者。2015年10月,麦肯锡有一份报告,将来45%的当前的知识活动是可以被自动化的。美国科学杂志今年初给出的判断是,到了2045年,全球50%的工作岗位都有可能被人工智能的机器来替代,中国是77%,也就是说,未来的30年之内,在中国每四个工作中会有三个由人工智能来替代。
现在人工智能已越来越多地影响人们的生活,比如现在人们不再夜观天象,而是直接用天气预报这样有效的人工智能技术。以前人们还会记忆相关地址和路线,现在都直接用地图导航。原来只是习惯于拼音输入法,后来习惯于手写输入法,现在越来越习惯语音输入。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可以通过语音和车、家电、家居进行自然交互。每个人都会有一个虚拟助理,人们对人工智能会越来越习以为常。
链接
人工智能,还能影响房价?
面对人工智能的迅捷发展,有人担心未来人工智能会替代人类,对此人工智能专家李志飞认为,目前来看,人工智能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这些偏感知层面的都能做得到,但真正难的是理解和思考。
人类制造出一台机器能够思考,甚至超越人的智商,让大家去协作,这是非常难的。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对人类的思考活动原理的理解还很少。所以,也就很难发明一个传感器去把大脑的思考活动都数字化。
“就算你能把所有智能活动都数字化,当今的存储,传输,计算的带宽都不够。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今天你拍一个照片然后分享到朋友圈,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数字化,传输存储计算的过程。但如果要把你一天视觉活动都数字化,那就需要成千上万的照片,这个时候带宽就成问题了,更别说视觉只是人类的智能活动很小的一部分。”
想象一下,我们每天有无数的想法,如果把这些信息数字化起来,这会需要非常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正因为目前我们对人类的思维活动还不太了解,不能数字化这些活动,而且现在的存储传输计算也没有足够的带宽去处理这些活动,所以很难造出一个机器能有人类一样甚至更好的思维能力。除了这些底层的数字化建模外,今天的机器还缺少简单的直觉和复杂的推理,人工智能代替人类是极其遥远的。
但人工智能改变人类的生活却是不争的事实。有业内专家表示,如果第三次人工智能浪潮真的落了地,那一定会影响就业。特别是各个知识岗位的初级职位就业者,有可能饭碗不保,比如帮着大律师整理案卷的初级律师,帮着主刀医生处理病人资料的初级医生,帮着媒体写通用稿件的初级新闻工作者等,这些人原来从事的是智力劳动,但由于他们的工作可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未来这些人可能重回体力劳动者行列或进入服务行业。
还有人乐观地认为,未来有了人工智能,那么人类就可以享清福了,出门自动驾驶,毕业考试带个人工智能系统,眼镜自动扫描题目,手机自动出答案,笔尖自动写答案,会不会这样呢?
业内专家、投资人王玉泉说,不管怎么变,人类社会的分配机制“多劳多得”不会变,如果人工智能把一切都干了,那人的收入从何而来,一个普通人靠什么赚钱呢,他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恰恰会造成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分化,掌握了人工智能的人会占有更多资源,而那些固步自封保守不变的人,就有可能没有饭吃。面对人工智能提供的普通服务,积极进取的人就会利用自动驾驶节约出来的两个小时来学习提高,而有惰性的人可能就会白白浪费这两个小时,这样两种人在未来的结局也可能不同。
还有人脑洞大开,人工智能这类科技的发展可以降房价么?行业观察家李智勇表示,科技的发展到底是有助于催生越来越中心化的大城市,还是说让城市可以去中心化?答案如果是前者,那科技就是助推中心区域房价上涨的力量,如果是后者,那科技的发展就是站在高房价的对立面的。到现在为止经济发展一直都是在促进中心化。一个地方配套越完善,那经济越发达;经济越发达,配套也越完善。可以讲经济发展,城市中心化和高房价三者间有种必然联系。
但人工智能等科技似乎是站在高房价的对立面的。如果人工智能真的足够发达,那异地办公就成为可能,高质量教育也不再依赖于总是供给不足的教师资源,高质量医疗也会与地域解绑。那样一来人们随便在哪里都可以获得工作以及高质量的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那他为什么需要住在高房价的地方呢。
在李智勇看来,未来的人口分布始终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超大城市进一步扩大,三四线城市和乡村逐步消失。一种则是人口相对均匀分布,每个人可以找到他喜欢的地点,虽然远离繁华但也生活的极为便利。
“目前来看,人工智能这类科技似乎是站在后者一边。”李智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