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就有机器人?可惜成了皇帝的玩具,机器人

机器人培训 2025-04-05 09:57www.robotxin.com机器人培训

在1881年的洋务运动中,年仅36岁的徐建寅以其卓越的技术才能成为最引人注目的角一。三年前,他赴德国考察,西洋新式机器所创造的奇迹让他眼界大开。其中,柏林蜡像馆内的那尊会写字的机器人尤其令人惊叹。只需打开开关,这尊机器人便能“一手按纸,一手握管横书”,甚至能在掌心写字后,通过握紧拳头得到答复。徐建寅曾在掌心写下“几时能返中国”,机器人则挥笔写下“冬间”。这奇妙的互动让他哑然失笑,因为他当时并无回国的打算。就在那年冬天,因急事而突然决定回国,他回想起机器人的“预言”,并在日记中记录下这一神奇的巧合。

首次参观写字机器人仅十二天后,徐建寅与寓居柏林的著名“中国通”、京师同文馆的“洋教习”丁韪良再次造访蜡像馆。连见多识广的丁韪良也被机器人的奇妙所震撼,赞叹不已。

在晚清时期,《点石斋画报》中的一幅图画描绘了一个令人惊奇的场景:一个头顶礼帽、叼着雪茄的机器人一边疾步行走,一边从礼帽上冒出滚滚浓烟。这类善于行走的机器人在当时的中国常常被当作玩具。

18世纪来华的西洋机械技术传教士却面临着不同的境遇。他们很快发现自己在皇帝面前只是玩具大师,用以满足皇帝的西洋趣味。一位传教士在信中无奈写道,为了讨好皇帝,他们不得不制造自动的狮子等玩具,将最先进的机械技术应用于这些机器人上。而另一些传教士则干脆成为皇帝的机械师,负责维修机器人,甚至制造特定的机器人。这些西洋机械师还算幸运,因为他们的中国同行遭遇了更大的磨难。一位名叫石甘四的中国机器人大师,因制造了两个木头机器人而险些被当作教匪,他的发明也被说成邪恶的巫术,最终不得不亲手毁掉他的作品。这一事件揭示了晚清时期的落后与困境。

在这个老大帝国的暮年,人们对于新技术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有限,往往将机械与神秘、邪恶联系在一起。正是这些机械技术的崛起,预示着未来的希望与变革。徐建寅等人的经历以及石甘四的悲剧,都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于技术与文明的与挑战。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