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器人创新有哪些新信号?院士大咖给出答
医疗机器人的发展:从产学研医的融合到政策风向的解读
近日,第三届国际医用机器人创新发展论坛在北京盛大召开。论坛汇聚了众多医工交叉领域的院士、教授专家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共同医疗机器人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创新创业难题。在这场盛会中,医疗机器人的成功前提、产学研医结合难题的破解方法以及北京发展医疗机器人的政策风向等问题成为了热议的焦点。
医疗机器人的成功前提是什么呢?中国工程院院士、积水潭医院前院长田伟在论坛上强调,医疗机器人的发展并非替代医生,而是为医生提供新的帮助,解决人类在某些方面的天然短板。以“天玑”骨科机器人为例,机器人具备精准的三维空间视觉能力,协助医生完成复杂手术,成为其成功被市场接受的关键。
那么,在医疗机器人大规模普及之前,我们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呢?欧阳劲松认为,除了技术难题外,安全问题是重中之重。他举例讲述了医疗机器人安全问题带来的严重后果,并建议政策层面应立即制定医疗机器人相关功能安全标准体系。产业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过程中,功能安全需要融入到医疗机器人的设计、生产、运行、管理、服务中。
接下来我们聊聊在北京发展医疗机器人的政策环境如何?市经信局副局长姜广智透露,“十四五”期间,医疗机器人所属的高端制造业、智能制造业将成为北京重点发展的产业方向之一。虽然医疗机器人产业有非常好的发展势头,但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
如何解决医工交叉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难题呢?海淀区产业投资和生态服务平台、中关村科学城创新发展有限公司朱平总经理认为,关键在于“3+2+1”模式:三种人(医生、科研人员、企业人员)的紧密合作、两种资金(概念验证资金和产品落地资金)的支持以及一个有效的机制保障。朱平还提醒,企业创业团队在成果落地过程中,需要获得医生、教授等几方的认可,否则可能导致产品迭代、技术创新无法持续。
此次论坛由北京市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等多个单位联合主办,为医疗机器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论坛不仅展示了的技术成果,还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政策风向。通过深入和交流,我们相信医疗机器人在未来的发展中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突破和进展。
医疗机器人的发展离不开产学研医的融合和政策的支持。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不断扶持,我们相信医疗机器人一定能够在医疗健康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