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和机器人出现冲突的时候,独立思维或许成优势
人工智能的崛起无疑引发了人们对于未来工作场所的广泛忧虑,特别是在其可能取代大量人类工作的背景下,社会是否会陷入混乱成为许多人担忧的焦点。对此,以色列的历史学家、未来主义者以及出版界的领军人物尤瓦尔·诺亚·哈拉里在其畅销书《21世纪的教训》中提出了警示:未来人工智能算法或许将在各方面超越人类,导致人类劳动力需求大幅下降。
哈拉里担忧的是,人工智能算法在某些方面的表现可能超越我们所有人,这些算法对于雇主而言具有巨大的价值,但却可能导致大量人群长期失业。不同于人类,这些算法在执行任务时不会感受到我们的感受,但它们却足够智能,以至于在就业市场上胜过我们。如果未来想要保住工作,我们可能需要为这些算法工作。
哈拉里的观点基于一个看似合理的假设:生活(和工作)的本质在于做出选择。更为引人争议的是,他认为支撑我们选择的过程本质上是算法性的,我们的选择只有“0”和“1”,就像咖啡自动售货机制作咖啡的一系列步骤一样。对此观点,并非所有人都持认同态度。
澳大利亚的资深法官、哲学家大卫·霍奇森便持有不同看法。他认为,尽管人工智能算法在技术上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在面对不可通约性(inmensurables)的问题时,人类似乎拥有天然的优势。不可通约性指的是那些无法用通用度量来比较的选择,比如在选择帮助朋友和与喜欢的人约会之间做出决定时的困难性。霍奇森认为,在面对这样的职场决策时,人类的优势可能在于能够权衡美丽、道德、情感等多种不可通约的因素,并做出理性的判断。
霍奇森进一步推测,意识和自由意志可能是进化的产物,使我们的祖先能够做出正确的不可通约决定。这种能力可能赋予我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独特价值,使我们超越机器的局限。建筑师和其他职业人员在面对建筑设计的美学考虑和荷载承载问题时的决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些问题涉及到不可通约性,而机器很难调和这些看似矛盾的价值观念。
尽管哈拉里对于人工智能带来的就业问题发出警告,但霍奇森的观点似乎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希望:人类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价值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高,尤其是在面对那些需要权衡不可通约因素的决策时。人类与机器之间的差异和优势,可能正是我们在未来职场中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机器人培训
- 人类和机器人出现冲突的时候,独立思维或许成
- 德国老人看护机器人价格
- 渐冻症科学家将自己改造成半机器人 霍金团队参
- 意大利使用3D生物打印技术成功诱导活体中的血管
- 5G机器人义警投入深圳宝安防疫一线,所在岗位每
- 如果有个机器人陪我,它得像Jibo那样萌
- 节卡携手合作伙伴 共筑大工业物流生态
- 计算表明,控制超级智能人工智能是不可能的
- RNG:Letme退役总教练卸任 MLXG也会走?
- 普渡机器人欢乐送进入丹麦知名酒店Comwell运
- 腾讯多媒体·智媒引擎助力智影极速审片
- 300024机器人股票节后行情
- 机器人时代一才难求
- 243家 关于公布2024年贵州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第
- 海云数据承建成都数据交换平台为城市建设锦上
- 将美女改造成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