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作画时代到来 吃了足够数据后 AI会取代插画师吗
当输入若干关键词,等待几秒,一幅堪比人类画师的绘画作品就会诞生。你无法分辨哪一幅画是人类的手艺,哪一幅是AI的结晶。近期,《太空歌剧院》这幅作品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博览会艺术比赛中荣获金奖,但其背后的创作者却是一位游戏设计师,他使用的是AI作画工具Midjourney(中途)。这引发了业内的热议。
对于AI作画背后的技术原理,智源研究院悟道团队的卢志武进行了深入解读。他表示,AI作画依赖于多模态预训练,其实各类作画AI模型早已存在。之所以近期作品质量有了显著提升,可能是因为之前预训练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或者尚未达到与人类相媲美的程度。但随着数据量和训练量的不断积累,AI作画技术逐渐成熟,展现出了令人惊艳的效果。
网易雷火艺术中心原画师奕艾则对AI作画对行业的冲击表达了担忧。她认为,AI作画不仅对部分插画设计从业者产生冲击,对电影行业也可能产生不小的影响。随着AI技术的发展,许多工作可能不再需要乙方来完成,而是由甲方自行完成,这将大大减少乙方的需求量。
在记者发出的问卷调查中,有高达52.7%的受访者能够正确识别出AI生成的画作。他们评价的依据往往是画面的精细程度、人物表情以及美术风格。有趣的是,许多受访者表示根本无法分辨哪一幅是AI的作品。
记者实测发现,AI作画工具的使用十分便捷,用户可以通过关键词指定画面的元素和风格。而且,相同的关键词下,不同的AI模型会生成不同的画作。例如,使用关键词“新京报”+“齐白石风格”,就能得到一幅水墨画风的AI画作。
卢志武指出,能否使用AI创作出一幅佳作,往往需要考验创作者的“关键词调试”能力。他还提到,AI模型的训练方法也是影响作品质量的重要因素。对于一些抽象的或相互矛盾的关键词,需要更特别的训练方式才能生成优秀的作品。
随着AI作画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商业化应用也备受关注。目前,许多AI作画模型可以通过网站免费使用,但往往会限制使用次数。如果想要更多次数的生成图片,就需要进行订阅。一些AI模型还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如设计、影视等。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期待AI作画在商业化领域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在AI艺术市场的浪潮下,巴黎艺术团体Obvious的GAN肖像画曾以高价证明AI作画的商业价值。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今的AI已经可以创作出更为精细和具体的画作,而成本却几乎为零。用户只需通过输入关键词,就能生成艺术作品,这无疑对艺术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近日,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AI生成的画作已经受到市场的青睐,一些热门题材的画作售价在数千至上万元不等。随着这些作品的热销,版权问题也浮出了水面。用户通过AI模型创作的作品,版权归属如何界定?官方网站的版权提示表明,用户拥有自己生成作品的权利,但同时也授予了平台一定的版权。这也让人们对人工智能创作内容的法律性质产生了诸多争议。学界对此存在分歧,原因在于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虽然外观与人类作品相似,但人工智能并不具备法律主体资格,因此其法律定性存在疑问。
北京海润天睿律师事务所的褚轶律师表示,关于AI作品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著作权保护的创作主体是否可以扩展到AI;二是AI作品是否具有独创性。由于AI与拥有独立意识的人之间还存在距离,因此其生产的内容是否属于著作权法意义上的文学创作或仅仅是数据和算法的反映需要深入探讨。
科技大厂也纷纷看重“智能创作”人员。AI绘画技术的突飞猛进,虽然对一部分插画设计从业者产生了冲击,但同时也催生了新的岗位。例如,“多模态智能创作算法工程师”这一职位已经成为科技大厂重金招聘的热门岗位。他们需要对海量多媒体素材进行深入语义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素材打散、内容匹配和智能创作,形成多样化高质量的内容。应用场景包括智能广告生成、视频智能混剪、特效制作等。
对于AI绘画技术的兴起,有人担忧其会取代传统的人工绘画,对此表示悲观。但也有人认为,AI绘画降低了美术的门槛,让更多的人能够将自己的创意具象化,扩充了创意来源。创作力是人类引以为傲的能力,虽然目前AI技术的发展对这一能力产生了冲击,但应该顺其自然地看待技术升级。
AI绘画技术的兴起正在改变艺术创作领域的格局,不仅带来了商业价值,也引发了关于版权、法律、等方面的讨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期待这一领域能够取得更多的突破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