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人工智能风头正劲的时代背景下,“慢一拍”可能被标签为“人工智障”,“快一着”又让人陷入“智能忧虑”。尽管如此,我们必须承认人工智能的发展脚步,与其背后的巨大潜力相比,当前的发展状况仍有诸多待改进之处。
人工智能与百姓真实需求的匹配度尚未达到理想状态。尽管政策大力鼓励,资本竞相追逐,但在实际应用中,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尚显薄弱。智慧城市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园等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部分领域却出现了项目烂尾、园区空心化等资源错配现象。
表面看来,这种现象源于资本“抢风口”和地区间“争帽子”的竞争。深入,则反映出我们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复杂性和难度系数的认知不足。我们过于依赖我国在用户、市场、数据等方面的规模优势,更多地追求应用层面的“术”,而忽视了技术的本质。一些终端产品只是简单地附加了智能元素,如连上WIFI的音箱就称为智能音箱,装上选股软件就包装成AI炒股利器。这些所谓的“智能产品”,实质上只是换了一个马甲,噱头大于实用。
在人工智能的基础领域,包括基础算法和核心硬件等方面,我们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人工智能的根基在于数据、算法和算力,而算力的核心在于芯片。我国在芯片领域的薄弱环节已经延伸到了人工智能芯片上,这无疑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近期,“断芯”问题已经给一些新能源车企和手机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人工智能的发展必须根植于产业和实体经济的发展,确保在推动技术进步的也能解决实际问题,满足民生需求。我们需要加强对人工智能基础领域的研究投入,提升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技术实力。我们还需要在道德、发展与安全等维度进行深层次的,避免技术滥用和隐私泄露的风险。
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一场长跑,需要我们保持冷静的头脑,不被短期的热闹所迷惑。只有真正理解了人工智能的本质,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清醒,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