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监管难题待解新规即将实施于2025

机器人培训 2025-01-23 11:07www.robotxin.com机器人培训

本期聚焦人工智能的风险与立法应对,特邀多位法律专家及行业从业者共襄盛举。他们如何看待人工智能的风险并如何应对?让我们一起探讨。

嘉宾介绍:

我们邀请到了天津大学法学院院长孙佑海、北京大学法律与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专家顾问高绍林、天津市人大立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宜云等多位法律领域的佼佼者,还有来自腾讯研究院的高级研究员曹建峰以及上海厚势汽车的CEO邓煜坤。

导读:

随着AI技术的飞速进步,我们逐渐感受到其深入生活带来的便利。背后的风险也逐渐浮出水面。人工智能是否需要立法规制?如何进行有效规制?这是本期节目探讨的核心话题。

孙佑海观点:人工智能既是时代的机遇,也是挑战。他提出了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四大法律风险,包括利用AI危害社会的风险、民事纠纷、违反行政管理规范的风险以及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风险。针对这些风险,他强调了加快立法进程的重要性,并指出制定宏观立法、明确立法工作重点以及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建议。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日益加快。虽然其为法律领域赋予了新的动能,提高了各方面的工作效率与质量,但我们仍需要正视其潜在风险。当前,人工智能总体上还处于弱人工智能时代,主要集中在具体领域如语音识别、自动驾驶等。由于人工智能法的发展尚未成熟,制定一部完整的人工智能法并不现实。我们应该根据人工智能发展的现实需要,对现行法律制度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补充。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应先行,特别是在编纂民法典中明确AI相关的民事基础制度。国务院也应制定行政法规,加强地方立法,共同促进AI产业的发展。

在人工智能的立法规制上,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确保AI的发展能够增加人类福祉;同时也要平衡发展与安全的关系,既要促进AI的发展,又要保障社会安全。我们还需要保证AI的开发与应用在不违反法律法规、不危害公序良俗的前提下进行。明确底线至关重要,我们需要对AI在安全、隐私、公平、公正等方面的标准进行界定。在探索性和试验性阶段,我们应允许AI试错并适当容忍风险。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优势,从多个层次对AI进行立法规制。让我们一起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法治挑战!面对新兴的人工智能领域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必须以冷静的头脑和深入的研究态度,制定符合国情的立法规定,以引导人工智能健康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社会和人类。特别是人工智能生成物的出现,为著作权法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微软“小冰”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的出版,以及谷歌DeepDream所生成的画作成功拍卖,人工智能生成物逐渐受到公众的关注。这些生成物在外观形式上与人类作品无异,甚至难以区分其非人类创作的身份。它们不仅是技术进步的体现,也对现有的著作权法体系构成了根本性的挑战。

北京互联网法院近期对国内首例人工智能作品争议案的一审判决,为这一领域的法律探讨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参考。虽然法院对于人工智能生成物的主体资格问题持相对保守立场,但同样强调了对其法律保护的重要性,肯定其传播价值。这一判决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考方向,也预示着未来立法可能的走向。

国际上对于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权定性也在持续热议。各国正在尝试为这一问题寻找答案,其中英国的相关法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思路。随着算法治理的兴起,对人工智能的应用我们需要包容审慎、敏捷灵活的思路。算法在个性化传播、自动化决策、自动驾驶汽车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其影响日益显著,但同时也带来了算法歧视、责任、安全等问题。国际社会对此提出了明确的概念界定、算法透明与问责、分级分类监管等要求。

自动驾驶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发展迅速,但法律规制似乎还停留在初始阶段。在中国,自动驾驶的法规政策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有许多限制。为了提高自动驾驶的技术成熟度和进步速度,我们应该提高法律规制上限,鼓励企业在遵守现有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大胆尝试与创新。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他行业的技术风险警示作用,确保及时作出反应并制定相关法律予以规范。

人工智能生成物和算法治理的兴起带来了新的法律挑战和机遇。在探索这一新领域的过程中,我们要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本国实际,以实现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与法治环境的同步构建。我们既要关注当前的问题与挑战,也要看到未来的机遇与可能,以开放的态度和前瞻性的思维来面对这一新兴领域的发展。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