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终于选择了开源GPU驱动

机器人培训 2025-01-21 18:18www.robotxin.com机器人培训

近日,GPU社区迎来一则重磅消息,英伟达宣布基于GPL/MIT双重协议开源其GPU内核驱动,为Linux内核版本3.10及以上提供支持。这一消息在Linux社区掀起了巨大波澜,众人纷纷猜测,英伟达这是终于开窍了?

在开源驱动的世界里,英伟达一直被视为“差生”。长久以来,AMD为Linux提供专有驱动的也不遗余力地推动开源驱动的发展,不仅积极分享代码,更提供丰富的文档支持。在大多数情况下,仅有需要OpenCL渲染等特定图形支持时,用户才会选择使用专有驱动。而英伟达则长期固守其专有驱动,即使其对Linux的支持早已开始,这一做法引发了不少用户的不满。

就连Linux之父Linus Torvalds多年前被问及英伟达Optimus GPU为何缺乏Linux支持时,都愤怒地表示英伟达是他遇见过的最难相处的公司,并对其公开表达不满。与此英特尔在独立GPU领域的开源驱动支持也优于英伟达。更不用说,英特尔的集成GPU长期对Linux有着出色的开源驱动支持,这也是众多超级计算机系统倾向于选择AMD的Radeon Instinct和英特尔的XeGPU而非英伟达A100的原因。

现在,英伟达终于意识到了开源驱动的重要性,并开始采取行动。这一决策无疑将对其在GPU市场的地位产生深远影响。开源驱动不仅能够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还能增强英伟达与开源社区的联系,为其带来更多的合作机会。期待未来英伟达能够在开源驱动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为用户带来更多惊喜。AMD在Linux环境下,开源驱动的表现甚至超越了专有驱动,这一状况在英伟达身上恰恰相反。长期以来,Linux开发者对英伟达在开源社区的支持力度颇有微词。英伟达过去未曾主动支持开源社区,既没有提供必要的文档,也没有提交任何开源代码。其GPU的开源驱动,如著名的nouveau驱动,在无签名的情况下,GPU无法全速运行,这无疑增添了使用上的不便。

英伟达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决定采取行动。尽管出于商业考量,如防止技术泄露等,他们在过去多年并未选择开源驱动。但从最近的R515驱动开始,英伟达迈出了开源GPU驱动的第一步。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变,意味着Linux下的开发者现在可以在原有英伟达GPU驱动的基础上进行签名、分发和改良,以提供更优质的体验。

这一转变对于Linux社区和英伟达自身都具有重大意义。Linux开发者将获得更大的自由度,可以对驱动进行深度定制和优化,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英伟达也能从社区中获得反馈和支持,进一步改进其驱动。几大主流的Linux发行版也可以将这些内核模块打包在一起,为用户提供更加流畅、稳定的体验。这一变革无疑为开源社区和英伟达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期待未来他们能带来更多的合作与共赢。英伟达推出R515驱动,让用户可以选择安装开源或闭源核心模块

英伟达不仅分享了驱动源代码,还提供了完全打包好的驱动版本。不同GPU架构与定位的代码仍存在差异。对于长期在Linux系统上运行的数据中心,英伟达去年推出的GSP驱动架构已经被广泛采用。A100等主要针对数据中心的GPU,其开源代码已经可以用于生产环境。

对于消费级的Geforce GPU和工作站级的Workstation GPU,情况并非如此。目前这些GPU尚未配备GSP单元,因此其代码仍处在最初期的测试阶段,容易出现错误。开源的代码仅限于图灵和安培架构的GPU,早期图灵架构的GPU仍然需要使用闭源内核模块驱动。

值得注意的是,英伟达GPU驱动中最有价值的部分——用户层的驱动,如CUDA,仍然保持闭源状态。尽管英伟达将大部分内容转移到了固件上,并因此开始推行开源驱动策略,但开发者Hector Martin认为这更像是借鉴了博通的策略。尽管如此,英伟达确实正在朝着开源驱动的方向前进。随着开源驱动质量的提高,闭源驱动将逐步被淘汰。

对于追求技术自由和开源精神的用户来说,英伟达的这一举措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随着开源驱动的逐步成熟,用户将能够更灵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驱动版本,同时享受到开源社区带来的便利和安全性。英伟达朝着开源方向的努力,也将推动整个GPU驱动领域的发展,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英伟达近期所采取的行动,无疑显著改善了其GPU产品在Linux操作系统中的集成与支持状况,为开发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调试空间。这一变革并非源于十年前的某种刺激或是因应某个单一事件,而更多地是基于对市场趋势的敏锐洞察。随着机密计算需求的日益增长,英伟达作为机密计算联盟的重要一员,显然意识到了闭源驱动对开发者可能产生的限制,并认识到这一限制可能使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失去优势。英伟达此举旨在确保其在企业和数据中心市场中的领先地位,避免因技术壁垒而错失商机。这一战略调整彰显了英伟达对市场动态的敏锐洞察以及其对开发者需求的重视。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