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遭遇寒流 亟待加大供给侧改革力度

机器人培训 2025-01-21 17:38www.robotxin.com机器人培训

工业机器人不仅是我国先进制造业的关键组成部分,更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近期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遭遇一系列挑战,持续呈现下行趋势,这不仅对产业自身可持续发展和市场供给能力造成直接影响,更对制造业的结构优化和增长潜力构成了深度影响。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形势严峻、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工业机器人产业的下行态势进一步动摇投资信心,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

为了深入解析这一问题,中国电子学会进行了专题研究,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据国家统计局8月份数据显示,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降幅进一步拉大,已连续12个月呈现同比负增长。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发布的报告,2018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出现了近八年来的首次下滑。

一、产业现状与发展成就

(一)产业基础坚实

自2016年至2018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年产量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特别是自2013年至2018年,我国已连续六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

(二)技术研发与应用取得重大突破

近年来,我国在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研发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如减速机、伺服电机、控制器等。国内企业在智能控制和应用系统的自主研发水平以及制造工艺的自主设计能力上也不断提高。国产工业机器人已广泛应用于多个行业和领域,显著促进了应用行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的提升。

(三)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工业机器人不仅提升了传统行业的生产效率,还在新兴行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环境保护和生活品质改善方面,工业机器人也展现了其独特价值,例如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产品安全等。

二、供给侧的挑战与对策

(一)供给领域的行业依赖性

我国工业机器人供给严重依赖电子、汽车、金属加工等行业,这使得产业波动受到这些行业的影响较大。为应对这一挑战,我们需要拓展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开发更多适应不同行业需求的产品。

(二)供给能力不足

由于核心技术依赖进口,我国工业机器人产品技术含量低、成本高昂,附加值普遍偏低。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降低产品成本,提高附加值。

(三)产业生态的培育与优化

为改善工业机器人产业的生态,我们需要从政策、资本、人才等多方面入手,支持企业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培育优质产业生态。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虽然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面临一些挑战,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积极应对,一定能够克服困难,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当前市场环境中,外资品牌机器人依旧在高端市场占据显著优势地位,特别是在核心零部件和整机市场中,如发那科、abb、安川和库卡等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远超国产品牌。这一趋势在汽车行业尤为明显,外资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超过八成,而国产品牌则仅占少数。

从供给模式来看,国内工业机器人企业面临可持续性问题。大多数企业仍停留在系统集成应用层次,集中在中低端应用领域,如3C、食品制造等,并以组装和代加工为主。这使得市场竞争激烈,无序现象普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难。尽管系统集成处于机器人产业链的下游,技术壁垒相对较低,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企业在横向和纵向拓展上都存在瓶颈,后续发展空间有限。

针对当前形势,供给侧改革的政策建议至关重要。应以量质兼优为目标,拓展产业新增长点。这包括深入分析传统应用行业,找准工业机器人新的结合点和发力点;积极拓展新的应用领域,关注具备长期增长潜力的领域;研究不同种类工业机器人的市场表现,争取在细分领域实现突破。

应以技术创新为核心,推动企业合理布局。短期内,国内企业可以寻求差异化发展,扬长避短;长远来看,必须向中高端领域进军,打破低端供给的怪圈。这包括聚焦核心零部件的研发突破,紧跟新兴科技和平台的进展,探索自主创新之路。

国内企业还应加快升级供给模式,向全产业链方向发展。在巩固中低端市场份额的基础上,逐步向中高端市场发展;有条件的企业应建立全产业链,向“核心零部件生产+本体生产+系统集成”转型。

增强合力培育优质产业生态也至关重要。这包括加强产业规划与合作,促进研发、制造与应用之间的有效衔接;制定技术路线图,明确发展步骤和重点;避免重复建设和低价竞争,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培育行业龙头企业和品牌,增强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国内工业机器人企业可以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美好的未来。(张佑辉)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