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转型升级 机器人等六大领域四大举措提升竞争力

机器人培训 2024-12-16 08:56www.robotxin.com机器人培训

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蔡荣华在最近的发布会上,详细阐述了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他特别指出,中国已经确定了六大领域作为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重大工程包,包括轨道交通装备、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现代农业机械以及高端医疗器械和药品。这些领域的选择,旨在集中力量办大事,避免战线过长和力量分散。中国制造升级版的主攻方向已经明朗。

六大领域领跑制造业升级

自从全国人大会议通过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这项旨在整合中国庞大制造业领域的十年规划就引起了广泛关注。亚洲制造业冠军联盟总干事罗百辉表示,中国制造业规模占全球的20%,是制造业门类最全的国家。制造业无疑已经成为中国的优势产业。今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强调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这为我们找到了发展经济的突破口。

在罗百辉眼中,“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核心是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发改委明确选择的六大领域,都是为了契合这一战略主线,找到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的融合点,从而实现产业化。这些领域都是具有严格行业标准的领域,部分领域掌握了关键技术,有望在短期内取得重大技术突破。

其中,轨道交通装备是中国制造走向全球的一个标志。今年年底,中国高铁里程将超越其他国家,成为名副其实的高铁大国。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的建设是为了经营漫长的海岸线。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是引领未来工业的方向,是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的明珠。据罗百辉预测,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增长将改变全球制造业的格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则面临资源环境压力,而农业机械升级则关乎粮食安全。医疗器械和药品领域作为朝阳产业,也是重要的突破领域。

基于这些领域的选择,国家将重点推动在一些关键环节的突破。可以预见,这些领域的突破方向将引领中国制造业的未来。面对国际产业分工的重塑,我国制造业发展需从自身独特的产业基础出发,构建并提升独特的制造业核心能力。

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根本挑战

伴随产业革命和全球竞争范式的转变,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近年来,服务业占比超过工业,经济服务业趋势加强。在这种背景下,传统工业发展模式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将更加集中和严峻。我们认为,技术学习难度、生产效率和外部冲击是未来十年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根本性挑战。尤其是生产率的增速下滑已经成为当前及未来制造业发展的严峻问题。实证研究也显示,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呈现下滑趋势。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必须加强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同时积极应对外部冲击,确保我国制造业在全球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新的产业革命中抢占先机,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随着制造业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正逐步向工业发达国家收敛,这既带来了技术进步带来的巨大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一方面,由于技术引进的难度增加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生产效率面临下滑的趋势。而另一方面,技术学习的难度也在逐步加大,产业发展阶段和技术进步的生命周期特性使得技术学习和赶超变得更加困难。尤其是在制造业成熟阶段,传统产业的束缚以及新兴技术和产业领域竞争的高地掌控不足等问题尤为突出。加之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制造业正在经历重大变革。在此背景下,《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的出台显得尤为关键。

我们必须正视技术差距的挑战。尽管我国在制造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基础研究的投入占比仍然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为了在未来制造业由成熟技术优势跃升至前沿技术优势,我们需要大力提升全社会,尤其是企业部门对基础研究的持续投入动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新一轮的技术革命中占据先机。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也对我国传统的比较优势造成了冲击。智能制造、自动化生产等新型生产模式正在改变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这对我国的劳动成本优势构成了挑战。为此,我们需要积极应对,紧跟全球制造业变革的步伐,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高端化转型。

在“十三五”期间及未来,我国制造业的功能定位也需要进行重大调整。制造业不再仅仅是追求规模和比例的增长,而是转向产业融合协调、注重产业质量能力的提升。为了更好地适应产业融合的趋势,我们需要突破传统的产业结构对标思路,通过促进产业间的技术融合、商业模式融合和政策协调,推动三次产业和各产业内部的协调发展。制造业作为技术创新的“土壤”,其主要的任务是通过促进新技术的创新和扩散,提高经济增长效率,并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出更多高质量的工作岗位。

为了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四大举措:一是强化基础研究的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二是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高端化转型,积极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挑战;三是加强产业间的技术融合和协调发展,促进产业融合;四是完善制造业产业政策体系,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在制造业功能定位转变的大背景下,我们应当明确制造业技术能力提升的方向。在模块化架构产品领域,我们应当逐渐由模块化产品的改进型开发向具有突破性的技术创新转变。在大型复杂装备领域,我们应当在坚持自主学习和开发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市场资源优势,加强架构创新和集成能力。

《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的出台是我国工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为了提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我们需要在加强基础研究、推动智能化转型、促进产业融合和完善产业政策体系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需要深入把握“中国制造”的精髓和核心能力。尽管我国在工业机器人和智能工厂解决方案等细分领域已经涌现出不少掌握尖端技术的企业,但与德国相比,我们仍缺乏像西门子、博世那样能够驾驭整体数字物理系统和全流程数字化解决方案的综合集成能力。对此,我们既要积极培育集成企业和能力,也要尊重复杂产品集成能力的长期积累和探索过程。探索模块化的工业物联网技术路线,发挥我国在模块领域的优势,是我们发展智能制造的初始战略。在此基础上,我们可逐渐向综合集成优势提升。

与德国和日本等国侧重于柔性生产和工人技能的制造优势不同,中国的制造优势主要体现在大规模生产和标准化操作技能上。在推进智能制造的过程中,我们应选择能够发挥我国人口和技能优势的技术路线。通过智能制造与大规模生产的有机结合,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智能制造能力。

提高我国制造业整体生产效率是当务之急。从产业组织结构角度看,要激发中小企业和创业的活力,通过以下四个方面完善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一是适应“新工业革命”的需求,发展大数据、工程数据库和高性能运算服务机构;二是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向中小企业开放研究设施,建立跨地区服务机制;三是加强国家和省市级科技服务机构的合作与对接;四是要充分调动退休企业家、研发人员和专业工程师的积极性,提高其参与服务活动的素质和质量。

从产业结构角度看,我们既要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也不能忽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要通过两大产业的融合互动,促进核心能力的扩散和增强。传统产业是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土壤,新兴技术只有广泛应用于传统领域,才能获得财务回报并持续创新。只有在复杂的现实环境中与企业和消费者互动,高新技术才能不断试错和完善。

改善制造业的发展环境也至关重要。要素市场的市场化改革、国有经济的产业布局调整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是其中的三大要点。通过深化市场化改革,形成要素价格对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调整国有经济的产业布局,推动其向公共服务领域转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降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维权成本,促进技术市场的发展。

完善产业政策安排也是必不可少的。随着传统产业投资相对饱和,企业需要依靠创新探索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模式。面对产业和技术的不确定性,应构建“市场友好型”产业政策,完善市场制度、补充市场不足、提升市场功能。产业政策应转向培育市场机制、间接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强调研发、技术标准和市场培育的协同推进。这样有助于制造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充分利用本土优势,形成独特的核心能力。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