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视觉知多少
提及机器人视觉,人们往往会联想到计算机视觉和机器视觉。这三者虽然相似,但在实际应用中却各有特色。
计算机视觉,一门以图片认知为基础的科学,仅通过图片识别输出结果。谷歌正是这一领域的代表企业,其在图像识别、处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而机器视觉则多用于生产线上的质量检测,主要基于2D识别技术。在3C电子行业中,机器视觉的应用尤为广泛,康耐视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
机器人视觉则是一个更为综合的领域,不仅涉及对视觉信息的输入,更强调对这些信息的处理与提取,为机器人提供有用的指令。简单地说,机器人视觉的目标是让机器人更加智能,具备真正的自主能力,而不仅仅是一个机械臂。
传统的机械臂主要是自动化设备,只能执行固定的动作,无法应对变化的事物。而机器人视觉要求机器人拥有3D视觉,能处理三维空间里的物体问题,并具有复杂的算法来捕捉位置、动作、轨迹等信息。这一切都离不开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的支持。
机器人视觉不仅是为认知机器人服务,还要让机器人具备不断学习的功能。无论是检测还是定位引导,随着机器人操作次数的增多,其准确性会不断提高,就像人类的学习成长过程一样。机器人视觉是一种处理问题的研究手段,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在定位、识别、检测等方面形成了多种方法。常见的相机是其工具,图像是其处理的媒介,通过它们来获取环境信息。
机器人视觉是使机器人更加智能、自主的关键技术,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相机模型与消失点探索
相机,作为机器人视觉的核心组件,不仅是感知环境的主要工具,更是机器人与环境沟通的桥梁。其数学模型以小孔成像原理为基础,关键在于通过相似三角形求解成像过程。其中,有几个核心要点值得深入探讨:
1、相机模型的核心原理
相机的数学模型是小孔成像模型,其中焦距、物距和像距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具体来说:
成像定理:焦距等于物距与像距之和。只有当满足这一条件时,才能形成清晰的图像。
DollyZoom原理:当连续调整焦距并移动相机时,物体在图像上的像素数量可以保持不变。利用这一原理,可以灵活调整不同物体在照片上的比例。
焦距的选择:焦距越长,视场越窄,但远处的物体可以拍得更清晰,同时景深更大。
2、神秘的消失点
消失点是摄影中的一个独特现象。这些点在照片中并不直接存在,在现实中也没有实体。由于射影变换,照片中原本平行的线会有相交的趋势。如果在图像中找到平行直线的交点,那么这一点对应着现实中的无穷远处。这个点被称为消失点。
相机光心与消失点的连线指向该点在摄像机坐标系中的方向。同一平面上的各个消失点,在图像中会组成一条直线,这就是所谓的水平线。这一原理不仅可以用于摄影艺术,还可以用于实际测量,比如估算站在地上的人的高度。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当相机水平时,水平线的高度才等同于相机的实际高度。
3、位姿估计的重要性
如果我们能在一幅图中找到两个相互垂直方向的消失点,就可以据此估计相机相对于这幅图的姿态。在获得相机相对于目标物体的旋转向量后,结合相机的内部参数和射影变换矩阵,我们还可以计算出相机与目标物体之间的距离,从而大致估计出机器人在空间中的位置。这一过程对于机器人导航和定位至关重要。
相机作为机器人视觉的窗口,其背后的数学原理和高级应用都为机器人技术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从成像原理到消失点的探索,再到位姿估计,每一个细节都展现了机器人技术与摄影艺术的完美结合。(二)
在之前的探讨中,我们简要地介绍了机器人视觉的一些基本概念,其核心任务便是estimation,而支撑这一切的理论框架则是射影几何理论。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射影变换及其在机器人视觉领域的应用。
射影变换,简而言之,是空间中平面到平面的转换过程。这一变换过程可以表达为A = HB的形式,其中AB是齐次坐标的形式。射影变换具有强大的能力,能将一种形状转变为另一种形状,为现实生活的诸多领域提供了便利,例如广告牌的制造、比赛转播中的广告牌展示,甚至是游泳比赛运动员到达终点时的国旗展示等。而这些,都是增强现实技术的基础。
在射影变换中,核心在于求取变换矩阵H。假设有一平面相片的四个点投射到四个已知像素位坐标的图像区域中,我们可以依据这些像素位置计算两个有趣的点V1和V2。这三个实际坐标经过射影变换会得到像素坐标,而像素坐标是已知的。我们可以通过解方程求得射影变换矩阵H。
矩阵H的求解过程涉及一些复杂的数学计算。简单来说,H的第一列对应于消失点V1,第二列对应于消失点V2。第一列与第二列的叉乘则代表水平线方程,即所谓的“点线对偶”。这一理论在机器人视觉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求解射影变换矩阵,机器人可以更准确地识别和处理图像信息,从而实现更精准的视觉定位和操作。这也是机器人视觉核心任务estimation的重要一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射影几何理论在机器人视觉领域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和深入。SIFT特征提取:尺度、旋转不变性的奥秘
当我们谈论图像中的不变特征时,SIFT特征提取无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话题。它在图像处理领域的应用广泛,尤其是在机器人视觉导航和图像匹配中。那么,SIFT特征提取是如何做到尺度与旋转不变性的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究其背后的原理与步骤。
我们知道,由于拍摄距离和角度的变化,同一物体在不同图像中的表现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SIFT特征提取应运而生。它主要分为以下三个关键步骤:
1. 多尺度卷积:这一步的作用在于构造一个由近及远的图像。这就像是在不断地调整焦距,从近距离到远距离观察同一个物体。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捕捉到物体在不同尺度下的细节。
2. 构造金字塔:金字塔的构造依赖于下采样技术。通过下采样,我们可以得到不同分辨率的图像,从而形成一个图像金字塔。在这个金字塔中,不同尺度的图像上的同一个像素点,其灰度变化可以被追踪。
3. 寻找内在尺度(Intrinsic Scale):当我们追踪某个像素点的灰度变化时,如果发现这个像素点对不同尺度的模板响应不同,那么最大响应所对应的尺度就是该点的内在尺度。这就像是对一个机械结构给予不同频率的激励,只有某个特定频率会引发共振。通过这个频率,我们可以了解这个结构的特性。同样,只要我们找到合适的模板(激励方式),并找到最大响应,就可以获取图片中各个点的内在尺度。这样,即使同一物体从不同距离拍摄,都可以统一在内在尺度下进行响应,实现了尺度的不变性。
接下来是3D非极大值抑制。这一步是在某个像素点的3×3×3的邻域内,仅选取最大响应作为特征点。由于该点是空间邻域中响应最强的,因此它对旋转也是不变的:无论从哪个方向看,该点的响应都是最强的。
二、深入理解SIFT特征描述
特征提取和特征描述,虽然听起来像是同义词,但实际上它们承载着不同的意义。在上一章节中,我们已经完成了特征提取的工作,即在多幅图像中寻找并定位相同的特征点。而特征描述,则是为这些特征点赋予一个独特的标识,以便在后续的图像匹配中使用。这一过程依赖于特征点周围的局部区域信息,确保即使在图像变换(如旋转或缩放)后,相同的特征点依然能够被准确识别。
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的是使用HOG(Histogram of Oriented Gradients)特征进行描述。这一过程可以分为两大步骤:确定局部区域的主方向;计算该区域内的梯度直方图。通过选择适当的范围(如sigma值),我们能够描述特征点的尺度信息。在这个范围内,统计特征点邻域内所有像素的梯度方向,并以直方图的形式呈现,从而形成一个特征向量。这就是HOG特征的构建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梯度方向统计之前,我们需要确保图像的主方向与X轴对齐。
可以想象一个示意图,其中黄色的点加上尺度信息,就像一个带有指针的时钟,指针表示该局部图像的主方向。而绿色的部分则代表直方图的容器(bin),用于存储计算得到的特征向量。匹配这些特征向量,我们可以找到图像之间的对应点,然后通过计算单应矩阵,将两幅图像无缝拼接在一起。如果已知标定信息,那么就可以进行3D重建。
三、拟合工具初探
在上文中,我们谈到了如何从场景中提取特征点,并对不同角度下的特征点进行匹配。现在,让我们来介绍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拟合。从本质上讲,拟合是一个优化问题,我们的目标是使拟合误差最小化。
对于优化问题,线性最小二乘法是最基本的方法。在我们的情境中,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最佳拟合方案,使得数据点与预期模型之间的偏差最小。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为后续图像处理任务提供更准确、更可靠的基础。
机器人培训
- 达芬奇机器人献爱心 将主刀公益手术
- 亚马逊将在英国招聘2000多人 重点开发Alexa和无人
- 美、德、英、日、中5国机器人发展全景大盘点
- 国产机器人窗口期 不可错失制造2025弯道超车机会
- 一个小时,这只机械狗“自学”会了走路!
- 三穗长吉镇:无人机飞防作业 稳粮增豆保丰收
- 依靠静电着陆的新型机器人
- 工业机器人推广应用座谈会
- 在苹果的智能机器人软件公司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 四大家族之KUKA工业机器人应用案例分析
-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机器人产业的东风到底在哪
- 欧洲 6 轮送货机器人开始在美国大学推广
- 芜湖:考核第一!6项冠军!
- 人工智能有望打破医疗资源不均衡
- 立讯精密:已进军新能源汽车市场,目标成为全
- 90后用机器人炒菜周入10万,炒菜机器人真的有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