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榜样王猛:造中国自己的机器人
在世界机器人大会的璀璨舞台上,有一款机器人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它如同婴儿车般大小,却拥有惊人的能力。不仅能喷射出高达60米的水柱,还能冒险进入危险的环境,替代消防人员在易燃易爆、有毒或缺氧等恶劣条件下进行救援。它的亮相,无疑为人类的科技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青岛举行的上合组织峰会期间,一款侦察排爆机器人同样大放异彩。这款机器人在复杂的地形中如鱼得水,无论是陆地还是水域,都能毫无阻碍地完成任务。它的出色表现,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这些令人惊艳的机器人的背后,是一位名叫王猛的科技领军人物。从大学时代开始,他就与机器人结下了不解之缘。早在1999年,王猛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他就在校园里开始了他的机器人创新之旅。他带领团队完成了多个创新项目,包括仿青蛙跳跃机器人和双足并联机器人等。
王猛的老师是中国机器人领域的权威人士——蔡鹤皋院士。蔡院士的话语深深烙印在王猛的心中:“机器人产业关系到民族尊严,我们不能将中国的机器人市场拱手让给外国。”这句话激发了王猛的斗志,他下定决心要自主研发出领先的中国机器人。
博士毕业后,王猛成为了一名航天工程师,但他始终不忘初心,坚持研究机器人技术。他放弃了稳定的工作,投身于特种机器人的研发。在哈工大机器人集团成立特种机器人事业部时,他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创业之路。
创业初期,王猛面临了巨大的挑战。他一人承担起技术、制度、办公设施等所有工作。他和团队频繁往返于天津港口和北京之间,进行机器人的测试和调整,最终成功完成了海关总署的探测机器人项目。他们的爬壁机器人产品在短时间内经历了四代更迭,成功通过验收,甚至被海关称为“不在编的中国海关稽查员”。
除了特种机器人的研发,王猛团队还突破了多项核心技术,研制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精密摆线针轮减速器。这一突破有效地解决了国内机器人行业核心部件依赖进口的问题,降低了采购成本。
王猛团队的付出和努力是巨大的。他们没日没夜地工作,甚至有时生病了也要坚持完成项目。在新冠疫情期间,王猛迅速组建团队,推出了防疫智能巡检消杀机器人、智能测温系统等产品,为抗疫做出了重要贡献。
仅仅几年时间,王猛的团队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了集团化的2200多人。他们参与了多个领域的产线升级改造,在智能制造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王猛并不满足于现状,他有更大的梦想。他希望打造中国机器人产业生态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世界机器人四大家族抗衡,引领中国机器人行业走向世界一流的行列。他的激情和执着,为中国的智能制造注入了强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