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关节机器人在加工上下料的实际应用
近年来,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退和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我国传统制造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劳动力成本的上涨,让许多企业的发展背负着沉重的负担。为了寻找新的出路,和企业在共同努力下,推动了一场名为“机器换人”的变革。这一变革正在加快部署,越来越多的工厂已经完全由机器替代人工进行制造加工。
本文将重点介绍在制造加工过程中的上下料环节,这一环节过去需要大量人工操作,如今却是机器替代人的主要战场。以风扇外罩制造的案例为例,让我们深入了解这一变革的魅力和潜力。
一、风扇外罩制造工艺的变革
在自动化改造之前,制造风扇外罩需要九道繁琐的工序,至少需要八名工人完成。这些工序包括焊接、成形、修边、打圈等对技艺要求较高的操作,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效率低下。
二、自动化产线的布局设计
为了实现自动化,产线的布局设计至关重要。这包括分析整合机床的加工工艺流程、设计机器人末端的非标抓手、设计辅助上料定位工具、计算分析选用合适的机器人以及实现机床与机器人的通讯对接等。通过3D和2D的布局设计,我们得以一窥自动化产线的全貌。
三、产线实现自动化的效果
自动化产线的实现,带来了显著的效果。产品的加工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稳定性和均一性得到了保障。生产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一天24小时连续生产成为可能。最重要的是,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工作环境得到了改善,安全性也得到了提升。对工人操作技术的要求也降低了,这使得招工难的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
四、启帆通用六轴机器人的角色
在上下料环节中,启帆通用六轴机器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是一种基于国际工业标准开发的6关节臂式机器人,主要由机器人本体、控制器和控制软件三部分组成。其中,控制软件由广州启帆独立开发,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全开放、可扩展的控制系统开发平台。机器人的三维仿真功能是其独到亮点,通过先仿真后运行的方法,有效地避免了机器人意外情况的发生。
这个案例充分展示了工业机器人在制造加工中的优越性。通过“机器换人”,企业不仅实现了降本增效,还解决了招工难的问题。这也拓展了工业机器人与机床组合加工的功能,简化了机床操作模式,提高了操作安全性。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让制造加工的“黑灯工厂”成为了可能,具有极强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