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应密切机器人产业生态建设
倪光南院士解读中国智能制造产业未来趋势
通讯员 王茂松 报道
随着国内各大城市产业布局的加速推进,智能制造产业的未来走向如何?重庆在这一领域又将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近日,在2019中国·重庆智能制造产业——协作机器人创新生态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接受了重庆日报的独家专访。
倪光南指出,制造业正面临人工成本增加和招工难的痛点,这使得“机器换人”成为大势所趋。在智能制造创新领域,中国大部分已实现与发达国家的并跑,甚至部分领域处于领跑地位。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机器人成本不断降低,其性价比已超越人工成本。例如,遨博(北京)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协作机器人,均价仅需8万元,使用寿命4-5年,可24小时不间断作业。加之租赁、免维护等创新商业模式,将加速企业的“机器换人”步伐,预示着机器人产业即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人机协作机器人,其在安全、操作、投资回报、适用性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当前成长迅速。倪光南预计,到2022年,全国传统制造业自动化升级改造对协作机器人的需求将达到100万台。
重庆作为传统制造业的聚集地,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和丰富的工程人才。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使得重庆在机器人产业领域前景广阔。倪光南对重庆的发展潜力给予高度评价,认为重庆将成为实现传统制造与机器人产业完美结合的典范城市。
倪光南强调,要密切关注机器人产业生态建设,包括人才培养、商业模式与上下游产业链的打造。他对于“机器人创新应用中心”、“重庆机器人产业生态研究院”以及“重庆理工大学机器人学院”三个项目的落地充满期待,认为这些项目将为整个产业发展带来持续动力。
据《重庆市关于推进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重庆将形成完善的机器人研发、检测、制造体系,全市机器人产业销售收入将达到1000亿元,成为重庆新的支柱产业。在全球智能制造的大潮中,重庆正以坚实的步伐,迈向机器人产业的前沿。
在这次专访中,倪光南院士不仅深入剖析了我国智能制造产业的未来走向,更对重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寄予厚望,他的见解深邃、语言生动,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重庆智能制造产业的宏伟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