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人工智能不能忽视安全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浪潮中,人工智能作为核心驱动力量,正在广泛渗透到金融、电商、医疗等领域,引领着时代的进步。随着人工智能规模化建设和应用的加速,其背后隐藏的安全风险也逐渐浮出水面。
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瑞莱智慧RealAI、百度等单位共同撰写的《人工智能安全框架(2020年)》揭示了这一隐忧。伪造技术的开源代码和APP应用的增多,使得不法分子能够利用这一技术制作虚假视频,侵犯个人的肖像权、名誉权和隐私权。而这只是冰山一角,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指纹、生物特征信息、个人行踪记录、手机APP保存的隐私数据,甚至医院里的诊断治疗记录等,都带来了数据泄露、数据伪造、算法瓶颈、隐私安全、困境等问题。
今年7月,甚至有报道指出,有不法分子在电商平台贩卖人脸信息,这些人脸信息被用于虚假注册、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这不仅挑战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安全性,也凸显了当前人工智能企业在安全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基础薄弱的现状。尽管人工智能安全技术已在学术研究和少量试验试用阶段取得一些进展,但尚未形成适用于各类人工智能应用的成熟安全产品和服务体系。
人工智能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离不开安全的保障。离开安全的人工智能,就如同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当前,人工智能安全需求与企业安全投入不足以及人工智能安全产品服务欠缺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制约人工智能产业长远发展的瓶颈。
站在发展困境与时代机遇重叠的关键时刻,我们期待产学研各界能够携手合作,共同完善与升级更安全、可信、可靠的人工智能技术。只有扎牢人工智能安全的篱笆,才能让人们安心享受这一技术红利。这不仅需要企业的努力,也需要、研究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共同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的健康发展。
我们还需要加强对人工智能安全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人工智能安全的认识和意识。只有当每个人都了解并重视人工智能安全时,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隐私和数据,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改善生活和工作。人工智能安全的保障是人工智能产业长远发展的基础,也是我们享受技术红利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