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70年发展成就:超导量子计算又有新突破
从安徽的农村改革到科技大省的跃升,安徽始终在时代的舞台上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从全球首颗量子通信卫星的辉煌成就,到“人造太阳”人类终极能源的脚步,安徽一直是引领科技前沿的先锋。今天,我们要讲述的不仅是安徽的辉煌历程,还有其在量子计算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科研殿堂里,潘建伟、朱晓波等领军人物及其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范桁理论小组,已经在超导量子计算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他们成功地在集成了24个量子比特的超导量子处理器上,实现了超过20个量子比特的高精度相干调控。这一成果在国际权威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得到了发表,标志着我国在超导量子计算领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超导量子计算,作为一种备受关注的实用化量子计算方案,其关键在于如何实现量子比特的增加与性能的提升。当量子比特实现相干叠加时,其状态空间会随比特数目的增加而指数级扩大,这是量子计算能够实现指数加速的根源。研究团队一直瞄准这一核心目标,不断取得重要进展。
此次,研究团队成功将芯片结构扩展到准二维,制备出包含24比特的高性能超导量子处理器。在此基础上,他们开展了量子多体系统动力学问题的模拟研究,成功模拟了Bose-Hubbard梯子模型多体量子系统,观察到单激发和双激发两种模式下独特的动力学过程。这一成果显示了超导量子芯片作为量子模拟平台的强大潜力,为未来的量子计算研究打开了新的大门。
这项工作的实验部分由朱晓波负责,理论部分则由范桁负责。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多个单位和机构的支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中科院、安徽省、上海市科委、教育部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努力,为我国的量子计算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的成果不仅为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也为未来的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安徽,这个曾经的新中国成立时的农业省,如今已经跃升为农业大盛、工业大盛、科技大省,以昂扬的姿态挺进新时代。我们期待他们在未来的科技道路上,继续书写更多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