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研究院院长:机器人将与人自然对话
谷歌旗下人工智能系统AlphaGo在世界围棋大赛中战胜顶级棋手,标志着人工智能(AI)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那么,AI将如何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对产业带来哪些影响,又将带来哪些挑战呢?微软研究院的掌门人彼得·李(Peter Lee)接受了《日本经济新闻》的独家采访。
彼得·李在接受采访时强调,微软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更加注重实现人与电脑的自然对话。他希望构建一个智能环境,这个环境不是由人来操作电脑,而是由电脑主动理解人类的需求并提供支持。例如,在Skype等通讯工具中融入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多语言之间的即时翻译,让不同语言的用户能够无障碍交流。微软已经在下半年推出了包括日语在内的多语言翻译功能,同时展开能回答问题的人工智能服务。
AI的影响远不止于此。它通过学习用户的习惯,预测用户下一步可能需要使用的软件,从而提升IT机器的运行效率。根据用户的技能水平,AI可以在游戏领域为我们匹配相应的对手。自动驾驶和机器人技术也是微软重点关注的领域。虽然具体细节尚未透露,但微软已经在开发相关技术和服务,比如利用AI技术在图像识别领域的贡献。
谈到与日本的合作时,彼得·李表示日本在制造业和物联网研发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他认为微软可以从日本学习如何创造出更多划时代的商品与服务。日本有许多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正在挑战老龄化等社会问题,AI和大数据可以在这些领域发挥巨大的作用,微软研究院也愿意提供帮助。
谈及人工智能普及面临的问题时,彼得·李指出强大的计算机能力是推广人工智能的关键。他担忧摩尔定律的极限即将到来,如果芯片上元器件的缩小速度放缓,将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微软研究院正在研发电能消耗更少、计算能力更高的芯片,并在其数据中心进行了尝试,取得了改善搜索引擎运行状况的效果。为了扩大数据中心容量,微软还提出了海上数据中心的建设方案,以提高计算机能力。
彼得·李认为技术进步是一把双刃剑,既会带来挑战也会带来机遇。他对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带来的积极影响持乐观态度,认为这些技术将极大地扩展人类的能力边界并促进经济发展。
这位曾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和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从事IT研究的专家于2010年加入微软,现年55岁。他的观点和看法对于理解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和影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