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最逼真的人形机器人Erica,如何证明自己是人
本周,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推出的六集迷你剧《Year Million》引发了广泛关注。这部剧展示了世界在跨越百万年后的模样,而其中有一幕特别引人入胜,那便是关于“人造智慧”的构想。
在这部剧的精彩片段中,我们遇见了一位特殊的角色——Erica,一个由日本科学技术厅(现改名为文部科学省)主导研发的人形机器人。Erica作为“先进技术的研究计划”(ERATO)的重要一环,由日本大阪大学、京都大学和国际先进电器研究所国际(ATR)联手打造。她的诞生标志着人类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对科技发展的无限渴望。
最近,Vox分享了《Year Million》的两个独家片段,为我们揭示了Erica的内外状态,并引发了关于人类本质问题的思考。在人类的认知中,我们一直在探求自身的定义,而在面对Erica这样的人形机器人时,这个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深刻。
ERATO项目的领导者石黑浩教授(Hiroshi Ishiguro)认为,他对机器人就像对待艺术品一样,希望赋予机器人人类的特质。在《卫报》的一个迷你纪录片中,石黑浩教授深入了Erica背后的技术支撑,同时也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对于‘人类’,最基本的定义是什么?”这个问题无疑是关于机器人讨论的核心。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不禁要思考,如果一个机械系统符合“人类”的定义,那么它是否应该拥有与生物人类相同的权利呢?
随着《Year Million》的播出,Erica的形象也深入人心。观众们通过屏幕见证了她的成长和演变,也见证了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人形机器人Erica的出现,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和想象。她不仅仅是一个科技产品,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对未知未来的和向往的象征。她也引发了我们对人类本质、机器人等问题的思考,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思考人类的定义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机器人技术
- 面对最逼真的人形机器人Erica,如何证明自己是人
- 200ns是多少频率
- 科幻成现实! 研究人员开发出生物合成机器人
- 教育技术学就业方向及前景
- 海信医疗产品将深度融合达芬奇机器人
- 5G不仅仅是一次技术的革新,更是一个机器人时
- 到2025年AR智能眼镜交互市场价值将达到1000亿美元
- WaLTR机器人:能在滚动模式和行走模式切换自如
- 谷歌发展机器人产业专注研发可定制式智能机器
- 科学家开发新型机器人电池:容量是锂电池72倍
- 分歧无法化解 苹果暂停Epic开发者账户
- 2025中国广州国际机器人展览会展品范围一览
- 无轨导航AGV赋能智能工厂物流
- 哈工大机器人集团研发的轻型协作机器人,荣获
- 德国Festo推出仿生机器人,开辟新产业!
- 黑客初级玩盗号 高级玩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