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看广东产业升级 机器人取代工人 厂房不需开灯
在中国,瑞必达公司作为领先的移动手机屏幕制造商,深藏于一道长长的围墙之内。这里,数百台高精度的机器昼夜不停地运转,一排排精致的玻璃屏幕在这里诞生,经过精细的裁剪和处理,最终满足各大品牌智能手机的生产需求。
据法国《世界报》报道,这家工厂拥有900台高效机器,每台机器在8小时内可生产400个手机屏。过去,每台机器旁都需配备一名工人进行监控和操作。随着先进机器人技术的引入,一名技术工人现在就能监管18台机器的工作。整个工厂所需人员大幅减少,仅数百人便足以完成搬运、维护等一系列任务。瑞必达公司的高管李景军自豪地表示,这里的人员配置是三年前的十分之一。
这家位于东莞的工厂自动化进程得到了广东省高达15%的资金支持,这是广东省推行“机器换人”计划的一部分。此举旨在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应对中国日益凸显的劳动力短缺问题。自2015年底独生子女政策调整以来,中国适龄劳动力人口持续减少。而瑞必达公司已经走在前列,其4.0工厂甚至已经实现“无人工厂”生产。
TCL电视机生产商或许已经见识过这类“黑工厂”——因为自动化程度极高,甚至无需开启灯光。瑞必达及其数百台机器中仅有几名员工的工厂,是东莞经济成功转型的象征。华为、OPPO、Vivo等中国电子行业的巨头也在东莞设有基地,共同见证了这座城市从低端产品制造向高科技转型的历程。
尽管东莞曾以其低端制造业闻名,并在大都市深圳的照耀下发展,但如今,随着工资上涨和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凸显,许多企业开始将工厂迁往内陆或东南亚国家。瑞必达的成功转型不仅展示了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也给了东莞乃至整个中国一个启示:只有不断创新和适应市场变化,才能在全球化的大潮中立足。东莞面临着新的挑战,难以从新的形势中重新振作。在距离市中心仅半小时车程的横沥新工业园区,荒芜的景象令人惊讶,杂草丛生,几乎直达公路。迎接来访者的不是繁忙的生产线,而是空荡荡的“出租工业厂房”。
鑫达公司,一家曾生产伦敦奥运会吉祥物玩偶的玩具企业,最辉煌的时候用工人数达到万人。在2016年5月,公司关闭,留下千名员工失业,数月工资和社保被拖欠。
在这个夏日午后,鑫达公司周围的街道寂静无声。一家钢条厂的工人在傍晚时分聚在一起打牌。一位40多岁的李阳,来自安徽,他说:“厂区都空了。我们还有工作,但不知道能持续多久。”
不远处,一家食品杂货店的老板娘坐在工人宿舍旁,怀念着过去繁忙的时光。她叹息说:“过去总是忙个不停。可现在,宿舍几乎都空了,工厂关闭,民工都回家了。”
据报道,为了留住企业,广东省——中国出口的重要支柱,在2月份宣布冻结最低工资标准两年。这一举措可能加速让中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这是指一些经济体在经历高速增长后,增长稳定在一个不足以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
为了摆脱困境,中国正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支持创新。当局毫不犹豫地投入大量资金,帮助企业完成这一转型。在东莞,这一趋势尤为明显。根据彭博新闻社引用的数据,2015年,在广东省现代化计划的推动下,东莞使用机器人取代了43684名工人,为公司节省了10%的成本。
东莞也在积极推动创新。在多个“创新基地”、“开发区”和新兴企业园区,刚铺设的柏油路旁是绿篱和自行车道。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年轻的行人们身着T恤,喝着咖啡工作。这些努力旨在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帮助东莞从当前的困境中走出来。在东莞市中心,一项由私人发起的计划成为了当地媒体关注的焦点。杨公明先生收购了一片旧纺织车间,将其改造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创业空间。他巧妙地将这些车间改造成一间间家具齐全的小房间,并计划出租这些房间,每月租金为千元。这一改造计划不仅赋予了这些老旧车间新的生命,也为当地的小型企业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办公场所。
杨公明先生解释说,这些房间的规模非常适合初创企业。当一些大型工厂关闭时,许多人都选择离开,但他相信仍有一些有才华的人希望继续留在当地并实现自己的计划。这些改造的房间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平台,让他们可以在这里开展业务并实现自己的梦想。他的这一创新举措不仅为当地带来了活力,也为那些希望在此落户的小型企业提供了宝贵的资源。这一改造项目不仅展现了杨公明先生的远见和创新精神,也为东莞市中心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