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服务机器人赛道发展提速 将成中国机器人最大应用场景
随着小雪的悄然离去,大雪的临近,许多北方城市已经迎来了今年的初雪。在这个银装素裹的季节,你是否想过用一款滑雪机器人来体验滑雪的乐趣,或是在观看世界杯时,用生活机器人递上一瓶冰镇啤酒?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攀升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机器人市场需求持续旺盛,服务型机器人正逐渐走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艾媒咨询最新发布的《2022年度中国机器人行业发展专题研究报告》揭示了一个惊人的趋势:预计2022年中国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惊人的1712.4亿元。在这一巨大市场中,服务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分别占据了742.4亿元和821.2亿元的市场份额。
服务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正在不断拓展,其应用和投资价值日益凸显。艾媒咨询预测,到2023年,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959.2亿元,超越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成为中国机器人领域的领头羊。
在政策的支持下,以及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社会问题的推动下,服务机器人领域的发展正在提速。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服务机器人的创新性功能不断被开发,市场需求被加速培育。
数据显示,物流仓储业和酒店旅游业是服务业中机器人渗透率最高的行业,金融业、医疗业、教育业、餐饮业等行业也在大力筹备应用服务机器人。值得一提的是,在疫情防控的驱动下,社会对无接触式服务的需求明显提高,餐饮行业配送场景的服务机器人市场快速发展。
以美团为例,该公司从2016年开始研发自动配送车产品,并在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北京、广州、深圳、南京、成都等多地,美团的自动配送车已经落地应用,配合物资配送工作。截至2022年8月,美团的自动配送车服务已经完成了超过240万订单的配送,自动驾驶里程超过150万公里。京东和高仙等公司也在机器人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发和应用。
服务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宽,市场份额不断扩大。艾媒咨询预测,到2025年,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850.1亿元,成长空间巨大。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服务机器人的垂直功能挖掘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各行业应用机器人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机器人完成重复性劳动,降低人工成本,提升工作效率。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服务业在应用机器人后,大部分企业的成本降低了50%以内,少部分企业甚至能将成本降低50%-75%。这也证明了服务机器人在降本增效方面的显著成果。
在中国,机器人的商业化价值不断凸显,国家政策也不断推出利好行业发展的措施。资本也纷纷进入这一领域,抢占千亿风口。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自2015年后,中国机器人行业的资本活跃度明显提高,2021年机器人行业的投融资金额超过了千亿元。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服务型机器人市场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未来,人机协同将成为主流趋势,服务机器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深入。从投融资轮次分布来看,近七成的融资事件集中在C轮以前。在中国,互联网企业正在积极投身于一场关于机器人研发与制造的热潮中。
根据艾媒咨询的数据,从2021年至2022年,包括美团、百度、阿里巴巴在内的知名互联网企业都在对机器人研发与制造企业展开密集投资。特别是在医疗机器人和自主移动机器人等领域,这些互联网巨头展现出极大的兴趣,似乎决心在这个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占得一席之地。
艾媒咨询的分析师们认为,中国的机器人行业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资本进入,特别是在技术密集型产业中。资本的注入无疑将助力企业加强研发,为行业带来更大的技术突破和应用创新。随着机器人应用场景的不断扩大和深化,各个场景下的投资价值也日渐显现,这也进一步激发了资本的活跃度,预计未来资本对机器人行业的投入还将继续增加。
除了资本的活跃投入,机器人的应用也受到了企业的高度关注。数据显示,超过七成的受访企业负责人认为机器人的主要价值在于节省人力成本、减少重复性工作。而八成以上的受访者对于未来机器人协助人力工作的前景持乐观态度,他们认为普及应用后机器人将实现人机互动交流,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便捷性。
当前社会对于机器人协助人力劳动持普遍开放态度,随着机器人在家庭、出行、学习、办公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其在特殊领域的研发应用也在持续推进。未来,“人机协同”将成为各行业的重要工作模式,机器人的智能与人类的智慧相结合,将释放出巨大的潜能,助力企业实现更多发展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