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中的人类与机器人的界限 是助手还是威胁
全球瞩目的焦点——世界上首个获得公民身份的机器人索菲亚。尽管一些人将其视为商业炒作,但她无疑引发了关于人工智能的广泛讨论。在光明图片/视觉中国的呈现下,她的故事像一部生动的科幻电影。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该如何看待人工智能?是助手还是威胁?今天,人工智能已经深深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深刻且广泛的影响。学者、大众与媒体的观点和态度也在塑造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轨迹。世界各国的众多研究机构和学者都在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梳理这些研究报告,可以帮助我们更积极、更稳健地迎接人工智能带来的新一轮技术变革。
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人类与机器人的界限变得模糊。《2030年的人工智能与人类生活》研究报告指出,人工智能已经开始在交通运输、家务劳动、医疗保健等八大社会领域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从AlphaGo的胜利到索菲亚获得公民身份,这些里程碑事件宣告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它们展示了技术进步的巨大潜力,同时也引发了关于社会发展及公民生活的广泛讨论。
最直接的影响表现在人工智能的应用可能会引发新的失业和再就业大潮。虽然这种情况尚未全面出现,但人们的焦虑情绪已经产生。根据盖洛普的调查数据,年轻一代对技术资源缺乏可能失去工作的焦虑感更强。人工智能也在改变我们的社交习惯和沟通方式。很多人在使用社交媒体和手机应用时,并未意识到其中暗含的人工智能在发挥作用。这一技术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新媒体时代不可忽视的力量。
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需要回答机器人和法律问题,思考人类和机器人的界限。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发布的新版人工智能与白皮书强调了这一领域的深度研究和合作的重要性。这些问题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尽管大众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关注持续升温,但对大众意见和专家态度的整合仍是一个挑战。媒体作为意见传播的重要渠道,尚未有效地整合大众对人工智能的理解与专家意见相结合。与此来自社会各界的专家已经通过社交媒体形成了人工智能意见领袖群体,对舆论导向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技术乐观派认为人工智能最终会促进人类进步,而谨慎忧虑派则强调其潜在的风险和安全隐患。仅仅依靠意见领袖吸引新闻流量并激发大众关注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更有效地整合大众意见和专家意见来共同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的良性发展。目前大众意见与专家意见之间的落差需要得到重视和解决。我们需要更多的对话和合作来构建一个健康稳定的社会意见体系以支持人工智能产业的进步。人工智能的浪潮来袭:学者专家的乐观与大众态度的保守
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已如破竹之势,无可阻挡。李开复,这位创新工场的董事长兼CEO,曾大胆预测,未来十年,高达90%的人在特定领域如翻译、新闻报道等工作中可能会被人工智能全部或部分取代。此预测,引起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与深思。
在北极星与ASM联合发布的调查报告中,普通民众对此趋势持有更为审慎的态度。他们基于安全和效率的双重考量,认为在某些领域如重型制造、公共交通等,人工智能尚不能完全胜任人类的工作。显然,大众对于人工智能的接纳程度,较之于学者专家显得更为保守,甚至有时过于谨慎。
对于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专家和学者持有明确的立场,要么是乐观支持,要么是谨慎质疑。而大众的态度则更为多元,报告中详细列出了对人工智能未来的各种情绪反应,包括担忧、缺乏信心、迷惑、激动、兴奋和乐观等。这种多元化的态度反映了大众对人工智能的复杂心理,也显示出他们在面对这一新兴技术时的观望和保留态度。
面对这样的分歧,我们需要深入思考:为何专家学者与大众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存在如此大的差异?如何整合社会智力资源以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社会变革?如何让大众更加深入理解并接纳人工智能?
答案可能需要从建立学者、大众和媒体的良性互动中寻找。我们需要持续跟踪调查大众对人工智能的态度变化,了解他们的担忧和期待,并通过媒体平台搭建专家与大众的桥梁。让大众直观地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引导大众参与技术变革的讨论,同时接受产业的监督和建议。
在人工智能这场巨大的浪潮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见证者和影响者。我们需要共同努力,通过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的健康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造福于全人类。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的话题,也是我们共同面对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