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伦理审查新规 重点关注人工智能 对重大风险新兴科技活动进行清单管理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新兴技术的突破和应用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同时伴随产生的问题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一局面,科技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了《科技审查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
《办法》明确指出,各类科技活动在进行过程中需进行科技审查,特别是在生命科学、医学、人工智能等领域,涉及科技敏感领域的单位应设立科技(审查)委员会。这一要求的设立,旨在确保科技活动的正确方向,防范潜在风险,推动科技创新与科技的协同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办法》还特别制定了“需要开展审查复核的科技活动清单”,其中详细列出了需要进行审查的科技活动,包括具有舆论社会动员能力和社会意识引导能力的算法模型、应用程序及系统的研发,以及面向存在安全、人身健康风险等场景的自动化决策系统的研发等。
根据《办法》的规定,纳入清单管理的科技活动将面临更加严格的科技审查、动态跟踪和风险防控。不按规定进行科技审查和专家复核的单位将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这样一来,不仅保证了审查的规范性,也保证了审查的透明可预期性,从而保障了科技活动的积极性。
在起草过程中,《办法》坚持问题导向,重点解决科技审查职责不明确、程序不规范、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遵循科技规律,结合我国科技发展阶段和社会文化特点,推动科技创新与科技的良性互动。
那么,哪些科技活动需要进行科技审查呢?《办法》明确提出,包括涉及以人为研究参与者的科技活动,如以人为测试、调查、观察等研究活动的对象,以及利用人类生物样本、个人信息数据等的科技活动;还包括不直接涉及人或实验动物,但可能在生命健康、生态环境、公共秩序、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带来风险挑战的科技活动等。
在科技审查的过程中,涉及数据和算法的科技活动也是审查的重点。科技(审查)委员会应对重点内容进行深入审查,包括生物样本、个人信息数据的使用以及算法模型的设计、实现和应用等。这意味着相关主体在进行个人信息以及数据合规的基础上,也需要进行科技审查。
目前,多地已建立了科技审查备案中心或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规定。在企业层面,国内一些领先的企业已经设立了科技委员会,以防范风险并推动企业自省与自律。
《办法》的实施将为我国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更加明确和规范的指导,保障科技活动的健康有序发展。科技活动清单管理:审查为新兴科技护航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兴科技活动带来的风险和挑战日益受到关注。为了有效应对这一问题,《办法》应运而生,其中提出的“需要开展审查复核的科技活动清单”制度尤为引人注目。
这项制度的核心理念在于:对可能产生较大风险的新兴科技活动实施清单管理,并为此建立相应的专家复核机制。科技部相关负责人在解释这一决策时指出,制定清单的主要目的是有效应对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突破和应用所带来的未知风险。
在人工智能领域,有三项科技活动被纳入了清单管理:一是人机融合系统的研发,这类系统对人类的主观行为、心理情绪和生命健康具有显著影响;二是具有舆论社会动员能力和社会意识引导能力的算法模型、应用程序及系统的研发;三是针对存在安全、人身健康风险的自动化决策系统的研发。这些措施旨在推动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确保其在全球竞争中获得话语权。
专家复核是这一制度中的关键环节。陈兵认为,专家复核是为了应对现阶段算法滥用等实际问题,确保技术发展的同时不忽视对个体权利的影响。他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的专业性强,简单的书面审核难以起到真正的风险预防作用。需要专家进行实质性的复核,确保技术的安全性和性。虽然这种方式可能会增加企业的成本负担,但从长远来看,这是科技产品投入市场前的必要安全审核程序,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办法》中的审查复核制度是为了确保新兴科技活动的健康发展,通过清单管理和专家复核双重保障,为新兴科技活动提供明确的指引,促进科技的繁荣与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