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无人驾驶 这些干货你应该知道
无人驾驶,这一前沿科技词汇,如今与物联网、人工智能等词汇一同成为科技领域的热搜词。回想几年前,无人驾驶仿佛只存在于科幻电影的想象中,特别是那些出现在漫威钢铁侠座驾中的场景。
无人驾驶是一套无需驾驶者干预,由计算机自主完成行驶的系统,其特点可概括为安全稳定,并具备自动泊车功能。这一技术利用车载传感器感知车辆周围环境,通过自动规划行车路线并控制车辆到达预定目标。它是计算机科学、模式识别和智能控制技术的结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科研实力和工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国防和国民经济领域,尤其是公共轨道交通中,无人驾驶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智能安排发车班次,节省人力成本,为乘客带来更高效的出行体验。
从Google在2009年开始涉足无人驾驶至今,已经过去了八年。尽管技术积累丰厚,但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仍面临诸多挑战,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众多硬件和软件。其中,汽车作为载体至关重要,优选混动或纯电动车型更为适宜。控制器、CAN卡、GPS+惯性测量单元以及感知传感器等硬件同样不可或缺。
全球定位系统和惯性测量单元确保无人驾驶系统的车辆精确定位,而感知传感器则如同人的眼睛,搜集相关信息以辅助系统做出决策。软件方面,感知、融合、决策、控制是核心,每个维度都需要精心编写代码,实现信息的转换。
深入了解自动驾驶系统的基本原理后,我们再来探讨自动驾驶的层级划分。没错,自动驾驶也是有级别的。总共分为六级,这是由国际汽车工程师学会(SAE International)在2014年提出的。
(附图:SAE的分类标准)
在SAE的分类标准中,绝大多数日常汽车都属于第0级到第1级之间。碰撞警告属于第0级;自动防碰撞、定速巡航则属于第1级的辅助驾驶,而特斯拉正在销售的Autopilot辅助驾驶技术则属于第2级技术。随着级别的提升,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和对驾驶员的依赖程度都会发生显著变化。尤其是在第三级阶段,系统完成了监控路况的任务,但驾驶员仍需要随时准备应对系统无法作出判断的情况。从长远来看,第四乃至第五级技术才具备商用的条件,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当人们谈论无人驾驶时,最关心的问题往往是其安全性。Google的Waymo自动驾驶系统已经发展得相对成熟,几乎无限接近商用。除了技术问题,无人驾驶的推广还面临着道德、政策、社会以及法律层面的挑战。从人类的角度看,即使无人驾驶系统的表现再出色,因为某些不可控因素造成的人员伤亡仍然是无法接受的。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需要在技术和道德的层面取得平衡和共识。谈及无人驾驶的推广难题,除了技术本身的挑战外,其解决方案的探讨同样引人深思。如何让无人驾驶技术的潜在风险最小化,成为公众接受这一技术的关键所在。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如果无人驾驶技术能将事故率降低到令人难以察觉的程度,比如百公里仅发生一次意外,相比于人类驾驶时百公里发生五次意外的情况,公众或许更容易接受这种新技术。的确,这听起来是一个强有力的解决方案。
接下来,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法律框架的挑战。现行的法律体系是基于人类驾驶者的行为模式构建的,这无疑为无人驾驶技术的实施带来了一系列的法律问题。现行的道路设计、路况信息及保险政策等,都是基于人类驾驶员的实际情况制定的。要想让无人驾驶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必须与时俱进。
不可忽视的是,无人驾驶技术的普及还面临着对传统行业的冲击问题。当不再需要人类驾驶时,大量的司机将面临失业的困境。以卡车和货车司机为例,无论是在美国还是中国,他们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在物流及货物运输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普及无人驾驶货车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涉及的群体庞大且复杂。
但中国在这一领域有着独特的优势。中国正处于交通网络快速发展的阶段,更容易从道路建设的角度入手来推广自动驾驶汽车。通过配备专用的路面和交通标志,甚至制定有针对性的交通法规,可以最大限度地弥补自动驾驶技术本身的缺陷,大幅降低发生事故的风险。并且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高新技术发展上的决心和速度不容小觑。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的一大特点,全世界最快的高速铁路就是最好的证明。中国的交通状况因人为因素导致的交通事故较多,如乱停车、不按规则行车等不规范行为。自动驾驶系统的应用对于改善交通状况、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交通事故具有重大意义。中国在推动和普及无人驾驶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一切都为无人驾驶技术的普及带来了无限可能性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