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机器换人新困局

机器人技术 2025-01-23 12:24www.robotxin.com机器人技术

在珠三角的制造业中心,面临着一场独特的挑战:招工难的困局正在困扰着各大企业。这时,一场由主导的“机器换人”计划正如火如荼地展开。

东莞,作为广东智能制造的先行区,其大朗镇的毛衫行业已经率先完成了这一转型。仅仅五年前,这里的工人数量高达50万,而现在,这个数字已经锐减至5万。

大朗镇的“机器换人”改革,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面临着新的难题。记者深入走访发现,早在三年前,电脑横机市场就已经饱和,现在已是国产电脑横机的衰退期,二手市场更是被廉价的旧机器所主导。

尽管许多企业声称自己能够生产“机器人”,但实际上,他们只能制造配套的机械辅助设施。在这个变革的时代,大家都在寻找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内最大化效率的方法,期待能够成功游向彼岸。

“机器也有发神经的时候”。纺织行业的负责人表示,虽然电脑横机可以生产出成品布片,但要想生产完整的毛衣,仍然面临一些挑战。由于原料的伸缩性能,缝盘环节无法由机器完成。在这一环节,女工的手指灵敏度至关重要,她们的精细工作让机器望尘莫及。

大朗镇的“机器换人”主要集中在了毛织工序的织片环节。机器人的工作环境也有其局限性,它们需要在10°C-28°C的环境下才能正常工作。烫衣环节也是机器无法取代的,稍有疏忽就会造成衣服面料反光。

回顾历史,手摇机曾主宰毛织业,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它逐渐被电脑横机所取代。电脑横机的出现不仅解放了织片环节的人力,还能在不断地工作中将各种颜色的毛线相互穿插,织出复杂的组织和美丽的蕾丝花边。

“蛋糕”有限,机器仍然拼不过境外的廉价劳动力。尽管电脑横机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但在某些环节上,人工的精细度和灵活性仍然是机器无法替代的。这也使得一些企业仍然在人工和机器之间徘徊,寻找最佳的平衡点。

“机器换人”是制造业的必然趋势,但在转型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关注人的因素,充分发挥人和机器各自的优势,共同推动制造业的发展。周齐提到,曾经一批勤劳的打工者经过长年打拼,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后选择回到内地老家创业。现实情况迫使各大毛织公司开始寻找新的出路。

交货周期的缩短是促使企业实现“机器换人”的另一重要原因。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大订单被分解成小订单。过去一次性能发货十万件,而现在则要求分批发送一万件、两万件。虽然商家通过这种方式降低了自己的库存风险,但生产厂家却必须提高生产效率。

在毛织的整个生产流程中,设计和运输环节无法显著提升效率,因此厂家开始在织片环节寻求突破。谭江表示,只有机器才能实现24小时不间断工作,不知疲倦。

周齐介绍,过去机械手摇机、半自动手摇机和电脑横机三者并存,转型过程非常艰难。如今大朗镇的情况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2004年,中国的电脑横机厂家只有大约15家,其中成规模的不超过5家。而现在,大朗镇内有电脑横机4万台,分布在两千家左右的毛织工厂里。

随着打工者的老去和离去,大朗镇现在显得颇为冷清。各大饭店、酒店都反映人流量大幅下降。一位来自河南信阳的出租车司机告诉成都商报记者,现在大朗镇一天几乎拉不到几个客人,他计划回到老家的城市谋生。

从业者透露,当地毛衫行业的毛利润从过去的35%锐减至现在的10%。一些企业甚至需要依赖退税来维持生存。“其实每年的需求量差不多,但很多订单已被东南亚、南亚夺走。”谭江提到,十年前的珠三角工人月工资仅为2000多元,而孟加拉国的服装工人目前的工资要求只不过150美元。

不仅如此,电脑横机的研发者们似乎也因行业的不景气而失去了追求完美的动力。目前电脑横机市场已经饱和,国产电脑横机进入了衰退期,二手设备开始主宰市场。尽管国产电脑横机在电控系统、编织功能方面与进口机差距越来越小,但仍存在5%的差距。特别是在编织高难度、高精度的毛衫制品时,这一差距尤为明显。

“机器换人”的话题在广东被热议,但仍存在许多挑战。东莞的部分“机器人”公司负责人透露,当地大多数所谓的“机器人”生产厂家实际上只能生产配套的机械辅助设施,核心部分(电子控制器)大多依赖于进口。

广东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作为东莞市场化运作的重要项目,已经吸引了众多政要的参观。该公司总经理助理莫卓燕表示,他们的目标是汇聚一流的大学、企业和人才,让更多的创意得到孵化。机器人时代还未真正到来。“大家都在思考如何能在有限的资源里尽量划得快一点,成功游向彼岸。”周齐如此总结道。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